• 河南溫縣:種子科技帶來蓬勃生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4-26





      隨著春回大地,小麥返青、抽穗,到4月下旬,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當地麥田已大面積進入揚花期。


      當前也是小麥育種試驗最繁忙的階段。


      在一片10畝見方的選育田里,一株株麥苗呈小型“方陣”緊密有序排列,各方陣因雜交的父本、母本不同,呈現出高低錯落的不同形態。而麥田間,幾個頭戴草帽的女工手握鑷子,正小心翼翼處理著麥穗上的花蕊,在雜交‘手術’后,再套上雜交袋進行專業標記。


      “種子就是農業的‘芯片’。品質優異的麥穗,一棵能結出近百個麥粒,且粒粒飽滿。”作為這片田地的科研帶頭人,申彥昌捧著田里一顆最粗壯的麥穗告訴記者,目前在揚花期,工作人員需要手工一顆顆為母本小麥進行人工授粉。完成雜交后,等打下種子,來年再進行生長實驗。


      “這樣一株優良的麥苗,是已經歷了五年生長選育的產物。但即使如此,育種過程仍未結束。一個高產、抗病、優質的新品種,往往需要約十年的培育,從數以千計的雜交組合里優中選優。小麥育種是一個漫長過程。”申彥昌說。


      這片投入多年人力、物力、財力的育種地塊,并不是哪個研究中心的實驗區,而是隸屬于溫縣裕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


      該合作社理事長朱樂軍告訴記者,作為一家集育繁推為一體的種業合作社,裕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擁有小麥新品種5個,其中自育品種“溫裕3號”和“溫裕709”已成為主推品種。


      好糧源于好種,好種要靠繁育。除了田間育種,裕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充滿“科技范兒”的農業生產方式更是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在裕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麥田里,可以看到一個個樹立在田間的監控儀和攝像頭,其背后鏈接的是溫縣在河南率先設立的首個小麥種業大數據中心。


      據介紹,溫縣小麥種子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對接國家種業大數據平臺,可實現對溫縣小麥育繁推一體化信息互通互聯,全方位展示溫縣小麥制種大縣歷史數據和發展趨勢,實時為制種農戶提供田間農情、墑情、災情等信息。


      近年來,溫縣小麥種子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的推廣應用,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風險,提升了農業決策效率,更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實現了更加高效的水肥和植保,使小麥生產水肥節省10%-15%,產量提升5%-10%,畝均收益增加100余元。通過先進的數字農業技術,極大地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帶了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溫麥良種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數據共享交換及大數據應用,打造智慧農業樣板,叫響‘溫麥’品牌。”溫縣種植站站長牛超說。(記者 夏先清)


      轉自: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