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麥收:今年預計有20萬臺聯合收割機“參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01





      麥浪滾滾,機器轟鳴,河南漯河市召陵區收割機手謝國兵打開手機里的“河南農機云”軟件,點擊“開始作業”,2個多小時后,他點擊“結束作業”,彈出收割的面積“23.6畝”。


      “我們一般給種糧大戶收割的時候,用這個功能,計算準確,不用再人工量地了。”55歲的謝國兵一邊演示一邊說,“它還有很多功能,我種了180畝小麥,如果我沒有收割機,我就可以搜到離我最近的收割機,點擊‘聯系機手’,就能給他打電話了。”


      這款軟件由河南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與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合作開發,是河南農機信息化平臺——“河南農機云平臺”的移動端。記者在這個云平臺的電腦端看到,不同的頁面顯示著收割機、農機維修點及服務中心、烘干機的位置,實時監測著全省小麥的機收進度。


      “這是2022年開發的平臺,需要在農機上安裝一個北斗智能終端,我們先在漯河、信陽等地進行了兩年試點,今年開始全省推廣。”河南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農機裝備處負責人趙華威說,它的首要功能是應急,比如,某個地區預報有雨,那就要提前調配收割機去搶收,同時,烘干機做好準備;其次是為機手提供丈量、維修等服務,為農戶提供機手信息;此外還能監測全省的機收面積。


      河南是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產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種植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大規模機收的時間在13天左右,今年預計有20萬臺聯合收割機“參戰”,機收率超過99%。


      “麥熟一晌、貴在爭搶”。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大面積的小麥收割,且面臨降雨等不利天氣因素的影響,除了提高收割機的利用率外,機器維修同樣需要高效。


      在河南南陽市鄧州市智慧農業中心的監控大屏幕上,除了顯示小麥生長情況、預估產量以及農機的定位外,還有6個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和104個維修點的位置信息、聯系方式,凡是在當地農機服務點登記過的外地機手都可以獲取這些維修站點的位置。


      在鄧州市濰柴雷沃智慧農業專用配件服務部的電腦屏幕上,正在作業的該公司生產的聯合拖拉機的型號、位置、出廠信息均有顯示,各種配件的用量、存量信息一目了然,如果哪個配件余量很少了,還會預警。


      機手代繼偉從山東菏澤來鄧州收麥,他發現收割機上的一個卡簧丟了,旁邊的皮帶也有些磨損,便打了濰柴雷沃的報修電話,維修工程師很快根據其機型找到了合適的配件,半個小時趕到麥田里,20多分鐘便為其裝上卡簧、更換皮帶。


      “近幾年生產的聯合收割機都安裝有定位系統,一方面可以幫助地方上調配農機,另一方面為快速維修服務提供幫助。”該服務部負責人張林昊說。


      鄧州市智慧農業中心主任李占說,運用衛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技術,農業部門可以精準預測小麥最佳收獲期,為大規模機收提供信息服務。此外,經過計算機數據計算,建立小麥畝產大數據模型,小麥產量預估準確度可以達到93%。


      “我用過6臺聯合收割機,一代比一代強,從65馬力到220馬力,從一天收80畝到一天收150畝,現在裝上智能終端后,好多事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太方便了。”做了21年收割機手的謝國兵感慨道。(記者 劉金輝 馬意翀)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