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河南低空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首期備案規模5億元。
這是鄭州航空港區首只專注低空經濟的產業基金。
全國范圍內,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總規模破千億,“天空之城”爭奪戰正酣。
三方國資聯手,河南落子5億元基金
河南新設立的5億元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由三方國資聯合主導:鄭州航空港新興產業基金、河南航投集團、河南資本集團。
這步棋是河南系統性布局低空經濟的縮影。
2025年初,豫信空天產業基金完成備案,成為鄭州航空港區圍繞“4+3+3”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基金矩陣的重要一環。該基金由鄭州航空港科創投資集團、豫信電子科技集團等實力機構參與,目標直指“內培外引、產業精耕、資本推升、價值重塑”。
政策東風為資本布局提供了明確方向。
2024年7月,河南省政府發布《促進全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隨后,鄭州航空港專屬方案迅速出臺,明確規劃了設立低空經濟專項發展基金的舉措;今年4月,支持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印發,路線圖愈發清晰。
“當前,鄭州航空港區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一位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5G-A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培育并吸引了一批優質的低空經濟企業,初步構建了涵蓋無人機整機組裝、發動機系統、高端芯片及電池模組等在內的低空產業制造鏈條。”
全國40+省市設立低空基金,總規模超千億
不只河南,全國都在搶占低空經濟“新賽道”上加速布局。
截至2025年6月,全國已有40余個省市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總規模超千億元。例如,蘇州、廣州、北京等地的基金規模均達到了百億級,用于支持低空經濟的發展。
據創投日報不完全統計,已有北京、安徽、江西、重慶、廣東(廣州)、貴州(貴陽)、湖北(武漢)、江蘇(蘇州、無錫)、遼寧(沈陽)等10個省市發起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其中,規模最大的達到200億元。
規模上,重慶梁平區配套10億元基金,江西共青城設立50億元專項基金,蘇州簽約的低空經濟相關項目總投資超900億元,廣州開發區設立100億元低空產業創投基金,武漢計劃形成不低于100億元的基金群。
就在7月2日,浙江省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在臺州灣新區完成工商注冊,規模達10億元。這也是臺州市六大未來產業基金中首只落地基金。
盡管同屬低空賽道,各地基金策略鮮明不同。浙江臺州基金覆蓋領域廣泛,投資方向緊扣“低空飛行器制造、基礎設施建設、文旅運營服務、交通運輸、工業巡檢、消費、公共治理,以及商業衛星制造、商業火箭、星座運營等”,構建“空天一體、產用融合”的全產業鏈矩陣。
河南則更聚焦航空港區“4+3+3”現代產業體系,與本地制造業基礎深度綁定,而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如臺州灣新區已聚集航天彩虹等78家上下游企業)則更傾向激活現有資源,進行全鏈條布局。
賽迪顧問楊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國資加速入場帶來關鍵增量:吸引人才、注入中長期資本、豐富產品與服務,為產業中長期發展提供支撐。
萬億賽道前,資本賦能需三管齊下
資本的狂熱源于低空經濟巨大的市場潛力。
據《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5059.5億元,增速高達33.8%。
無人機產業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態勢,2023年已有超過2300家民用無人機研制企業,量產產品種類更是突破了1000大關。據統計,2023年該產業規模已達到1174.3億元,與前一年相比,實現了32%的顯著增長。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26.7億畝次;低空文旅(如橫店、敦煌等案例)入選示范;城市低空物流逐步走向常態化,“無人機送外賣”成為現實。
中國民航局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2035年有望達3.5萬億元。然而,萬億賽道前,挑戰猶存。
法律法規存在缺失滯后,技術標準、應用規范、飛行規則不夠清晰;低空飛行所需的“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建設滯后,“運、管、服、用”平臺系統不完備;當前,飛控系統芯片高度依賴進口,動力電池續航能力也存在明顯不足,這些“卡脖子”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楊嶺直言痛點:“當前地方政策以事后補貼為主,企業在取證前巨額投入時急需資金,卻難以獲得支持。”
面對挑戰,產業基金的資本賦能作用舉足輕重,但需進一步精準施策。專家建議破局需三管齊下:加速培育低空經濟產業集群;聚焦創新鏈短板,強化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全面的基礎設施保障體系。(記者 楊逍)
轉自:大河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