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旅游”:河南如何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低空旅游示范省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14





      2025年以來,低空旅游屢屢被納入國家各類“促消費”政策。近期,中辦、國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有序發展低空旅游、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低空消費”;商務部《關于支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若干措施》明確要求“開發低空旅游項目”。年初國辦《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 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也提出“研究制定低空飛行旅游產品有關管理規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打造多樣化、差異化低空飛行旅游產品”。去年,河南省政府就出臺《促進全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低空經濟規模達500億元,重點推動“低空+旅游”融合,打造“一心一帶四區”低空旅游布局,涵蓋太行山水、黃河文化等資源,彰顯了對以低空旅游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一、低空旅游成為旅行打卡的新標簽


      低空旅游是在低空空域,依托通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器和低空飛行器所從事的旅游活動,由飛行體驗、空中游覽和非定期載客運輸飛行組成。作為“低空經濟+旅游”場景融合衍生的新興消費業態,低空旅游能帶給游客獨特的空中視角與沉浸式體驗,滿足游客對新鮮體驗、高端享受和差異化旅游的追求;并在與文旅、體育、農業等產業融合中催生“低空+文化”“低空+研學”等業態,輻射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成為推動文旅產業轉型發展、激發消費活力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伴隨低空旅游發展的政策環境日趨完善,以及以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智能調度系統為代表的低空技術廣泛應用,低空旅游運營成本大幅降低,安全性持續提升。國內已有不少地區開通運營了低空旅游項目,產品供給日益增長。據統計,2023年國內低空旅游飛行小時數增至3萬小時,參與空中游覽和航空運動的人數突破60萬人次。低空旅游人均消費達5000元,是傳統旅游的5倍。全國已有 100 多個城市開展低空旅游項目,“City Fly”(城市翱翔)取代“City Walk”(城市漫步),成為旅行打卡的新標簽。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低空旅游市場規模有望達 2000億,前景廣闊。


      二、低空旅游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目前,鄭州、安陽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和安陽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都在低空經濟方面進行積極嘗試。尤其是,安陽著力打造“空中看安陽”品牌,舉辦航空文化旅游節,開通首條無人機送餐服務測試航線,并計劃結合景區需求推出特技飛行表演活動等,為低空旅游蓄力。


      然而整體上看,目前河南的低空旅游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距離《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且面臨多重挑戰:一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國內通用機場僅400余個且多集中于東部發達地區,而河南省僅有6個,嚴重制約著低空旅游服務的可達性和安全性。二是低空空域開放程度有限,飛行審批涉及多個部門,流程繁瑣,協同機制尚未建立,空域劃設與動態調整機制不完善,低空飛行空域開放有限,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審批流程復雜、周期長,制約項目規模化發展。三是低空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空中觀光游覽型領域,缺乏體驗型產品,且產品服務信息不透明,未形成統一行業標準,游客體驗欠佳且面臨安全與成本的雙重壓力。四是市場認知缺失。大眾低空旅游消費觀念不強,低空旅游的市場認可度不高。五是專業人才短缺。低空旅游涉及飛行、機務、運營管理等多個專業領域,目前的人才培養、儲備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三、河南如何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低空旅游示范省


      低空旅游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河南有發展低空經濟的良好基礎和強烈愿望,低空旅游政策明確、資源優越,要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合力,兼顧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市場培育,通過破解空域限制、補齊產業鏈短板、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低空旅游示范省,實現低空旅游由“小眾體驗”向“大眾消費”躍升。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產業鏈補強提升。加大通用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按照《實施方案》規劃目標加快通用機場、起降點建設,重點覆蓋5A級景區和偏遠地區;推動通信導航網、空域管理網與低空智聯網融合,不斷優化空域資源配置,進一步完善地面保障設施;推動無人機核心部件研發,吸引頭部企業落戶形成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鄭州、安陽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和安陽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低空經濟發展平臺作用,整合安陽航校、鄭州藍天實驗室等資源,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同時推動低空旅游企業與其他產業跨界合作,包括酒店、餐飲、交通、保險等行業和領域都是合作重點,持續打造和完善低空旅游全產業鏈。


      二是簡化審批流程,推動產品及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按照建立健全全省低空空域統一管理機制要求,建議設立省級低空飛行服務中心,統籌空域資源分配,推動地方政府、空管部門、通航企業建立協商和協同管理機制,推動飛行審批手續簡化,爭取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次辦結”;強化各項標準體系建設,包括完善市場準入、規范和統一票據并做好市場價格管控;明確低空旅游產品售前、售中、售后各環節服務標準和產品價格,保護消費者權益;加強安全規范,強制企業公開安全評級,定期開展設備檢查和人員培訓,筑牢安全底線;建立飛行器全生命周期追蹤系統,強化飛行員資質審查與應急培訓等。


      三是加強市場培育和品牌打造,滿足細分需求。鼓勵企業開發差異化產品,降低消費門檻,提高市場競爭力。開展低空旅游要找準自身特色及看點,突出當地景觀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不斷擴展“低空+”產品和業態,著力打造集低空游、科普教育、跳傘體驗、飛行員培訓、徒步穿越、露營住宿、應急救援等于一體的全方位服務,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一方面,推動低空旅游與鄉村文旅深度融合,設計“飛行+農事體驗”“空中攝影+非遺文化”等復合型產品;另一方面,依托城市開展的低空旅游,要結合城市實際情況,充分挖掘當地文化內涵,結合當地歷史人文、地形地貌等資源打造低空旅游主題品牌,突出地域文化屬性,打造城市專屬體驗。


      四是加強宣傳推廣,提升低空旅游的認可度。通過媒體宣傳、網絡推廣、節慶活動等方式,如利用短視頻平臺和KOL推廣低空旅游體驗,策劃航空文化節、飛行賽事等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公眾對低空旅游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通過舉辦航空文化節、飛行體驗活動等方式,普及低空旅游知識,培育消費市場。打造“中原低空之旅”統一品牌,整合全省資源,推出“黃河空中走廊”“嵩山云海之旅”等精品線路。


      五是加強低空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人才供給能力。鼓勵高校開設航空專業,引導企業與高校共建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培養和選拔卓越工程師,加強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輸出;通過職業教育、高校專業設置等多種途徑,與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積極發展“低空+培訓”,依托現有飛行駕駛員、航空體育運動培訓基礎,建立專業飛行培訓基地,開展駕駛員職業技能培訓,著力培養一批“飛手”,為低空旅游行業高質量發展培養高素質飛行人員。(馬振濤)


      轉自:大河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