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該省小麥單產提高了150余斤。有關專家指出,在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依靠科技推動不斷提高單產,是河南小麥生產實現“十連增”的重要“秘訣”。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日前發布數據,2012年河南省夏糧總產再創新高,達到637.2億斤,比上年增加10.9億斤;平均畝產為395.8公斤,比上年提高5.8公斤。夏糧總產在繼續穩居全國第一的同時,還實現了2003年至今的“十連增”。
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小麥生產連續10年增產,不僅在河南,在中國乃至世界糧食發展史上,都是個奇跡。”
據了解,2003年河南省夏糧總產為458.6億斤,單產為318.1公斤。隨后總產一路攀升,先后突破500億斤和600億斤大關,10年間增幅為38.9%;同期夏糧播種面積從7207萬畝緩慢增加至8050萬畝,增幅接近11.7%,而單產增幅則達到24.4%。
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主任許為鋼指出,通過面積、單產、總產三組數據的對比就能發現,過去10年,在播種面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總產增加的動力主要源于單產的提高。
“單產的變化,有品種更新、種植技術和生產投入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但品種的貢獻率要占到一半以上,由于在育種上采取超前戰略,多年來河南的整體水平一直領跑全國。”許為鋼說,“可以這樣概括,過去10年,河南的育種水平快速提升,育種力量越來越強,育成品種層出不窮,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
河南省今年播種面積最大的新品種“百農矮抗”,平均畝產達到694.54公斤,畝穗數比往年增加10%;每穗較往年增加2-3粒,千粒重達44.5克。
郭天財說:“按照每穗多結1粒麥、每畝增產約20斤的經驗,光3500萬畝的‘百農矮抗’,今年就為河南夏糧增產20億斤左右。所以麥粒上一點一滴的科技進步,都不可小看。”
有關專家指出,從糧食生產的歷史上看,階段性增產經常間隔有減產或持平年份,而河南夏糧生產“十連增”,一定程度上走出了類似增減相伴的“怪圈”。這充分說明河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科技力量支撐明顯增強。
(來源: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