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茶產業基地,推進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糧食直補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專業合作社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助農增收。
農業的根本出路靠科技。
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更加“給力”
——省委一號文件解讀(下)
全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力爭穩中有增;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左右;全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0萬人。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改造縣鄉公路4000公里,新增通村公路1000公里,按照國家新扶貧標準實現11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以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為著力點,提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措施,在最大范圍、更深程度上惠及人民群眾。
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將為我省農民帶來哪些實惠?主要體現為“五個破解”。
加大農業補貼力度
破解農民種糧難
背景回放:糧食產量實現“八連增”之后,產量基數已經很高,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難度加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升高,種糧效益下滑,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
破解對策:文件提出四方面措施:第一,不斷增加農業補貼強度和補貼總量,擴大補貼范圍,完善補貼機制,新增補貼向主產區、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第二,落實國家加大良種補貼力度的政策,提高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水平;第三,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增加補貼;第四,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范圍。
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破解農民貸款難
背景回放:相對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水平還相對滯后,“三農”貸款難等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破解對策:文件提出,第一,加大金融政策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第二,繼續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第三,加大對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縣域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投放;第四,加大對科技型農村企業、科技特派員下鄉創業和購置大中型農機具的信貸支持。
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政策
破解土地流轉難
背景回放:當前,我省農村大量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但土地流轉存在不規范、流轉信息渠道不暢通、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甚至出現違背民意民愿、侵犯農民利益等現象。
破解對策:文件提出,對于穩定農村的土地政策和保護農民土地權益,要做五件事:第一,完成農村土地所有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第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第三,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制度;第四,探索建立土地銀行、農村土地交易所,解決流轉中的信息對接、價格評估、利益保障等問題;第五,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強林權登記、流轉、爭議調處、糾紛調解仲裁等管理。這些工作的推進將為緩解農村土地糾紛和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破解農產品賣難
背景回放:現有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出現諸多不足,農產品價格頻繁劇烈波動、買貴賣難現象時有發生。
破解對策:文件提出,第一,扶持產地農產品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施建設;第二,推廣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企對接和農校對接等模式;第三,支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增加直供直銷網點;第四,免除蔬菜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值稅,開展農產品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第五,落實和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第六,清理和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和超市的收費。通過這些措施,可以使農民在出售農產品中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加強教育科技培訓
破解農村人才培養難
背景回放: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發展,與之相比,農業勞動者素質問題卻日益突出。農民素質問題成為“三農”問題的短板,“明天誰來種田”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破解對策:在新型農民培養上,文件提出“三大舉措”,即進一步提高涉農學科(專業)生均撥款標準,對到農村基層工作并符合條件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實行國家補償學費和代償助學貸款,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并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文件提出,加大高等學校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緩解農村貧困生上大學難的問題。此外,對未升學的農村高初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加強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培訓。通過這些措施,大力培育農村實用人才。
讓綠色田野“長”出高效農業
□本報記者苑海震
積極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是通向新型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對于農產品而言,只有生態的,才是綠色的;只有綠色的,才是健康的;只有健康的,才是有競爭力的。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省已經涌現出了固始雞、華英鴨、菡香米、信陽紅等一大批叫響全國的綠色、安全、無公害農產品品牌。但是,我省擁有的綠色、安全、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數量,還遠遠不能與河南全國農業大省的地位相符。
為加快推進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優質茶產業,擴大花卉苗木種植規模,加快林果業發展,加強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區建設,積極提升肉制品的加工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乳制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和爭創一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發展高效農業的重中之重。
省農業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張玉亭說,建設好高效特色農業,僅僅是第一步。從田間地頭到老百姓餐桌,從原材料到加工、流通等,需要我們進一步規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為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完善優質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加強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和管理。
用社會化服務“撬動”
農業現代化
蘿卜滯銷、山藥滯銷、白菜滯銷……點擊近期的農業新聞,這些消息不斷躍入眼簾。
究其原因,在于分散的小規模家庭經營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成為推動新型農業現代化的薄弱一環。
“當前,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生產的組織形式尚未確立,農業科技、流通、市場監管等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農民的小生產難以適應大市場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農業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成為制約農產品供給、農業現代化的瓶頸。”專家這樣分析說。
為了突破這個瓶頸,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具體措施有: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技推廣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著力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涉農科研機構和專業技術協會等培育成農技推廣的市場主體和重要力量;完善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支持政策,發展專業化防治組織;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增強集體組織對農戶生產經營的服務能力;鼓勵發展新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加快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搭建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繼續實施星火計劃,推進科技富民強縣行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
相關鏈接
截至目前,我省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758家,實有入社農戶175萬戶,輻射帶動農戶257萬戶,在助推全省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入社農戶的收入比非成員農戶平均高出20%以上。
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一邊是農業科技層出不窮的創新技術,一邊是依然靠傳統種植方式的農田,倘若少了農技推廣這一“紐帶”,先進的技術只能躺在紙上“睡大覺”。
省委、省政府敏銳地覺察到問題的迫切性,在省委一號文件中,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被更加醒目地提了出來。
“干部的身份、工人的待遇、農民的打扮。”這是不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員對自己的比喻,他們發出感慨:“愿意投身這一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為充分調動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積極性,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切實提高扎根鄉村、服務農民、艱苦奉獻的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實施績效工資政策,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同時,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實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
高端農業人才“空降”基層推廣科技也有了“綠色通道”。文件指出,今后將把農技推廣服務績效納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工作考核,積極推行推廣型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我省還將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繼續實施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活動,并充分發揮縣級農業科研單位在技術服務和良種推廣方面的積極作用。
培育實用人才干好“新農活”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與現代農業建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矛盾正不斷加劇,致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減少、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有所下降。”有關專家一致認為。
缺乏農村實用人才,現代農業如何發展?省委一號文件送來“及時春雨”。
今年,我省將著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工程、創業興業工程、技能開發工程,大規模開展農村生產型和服務型人才培訓。創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方式,探索校企結合、訂單培訓的新途徑。加強對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民技術人員等的培養,擴大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的培養規模,積極開展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的培訓。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也被列入省委一號文件。未來,我省將對未升學的農村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為調動基層農業農村人才的工作積極性,確保其能“引進來”、“穩得住”,我省將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特崗計劃,選聘一批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充實到鄉鎮特殊崗位和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定標準,注重工作業績和推廣實效,評聘職數向基層傾斜。在積極發揮農民技術人員示范帶動作用的同時,按承擔任務量給予相應補助。
相關鏈接
2011年,僅通過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我省就分別培訓農民27萬人和20萬人。農民掌握技術,收入增長加快,2011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604元,是近年來增長較快的一年。
來源: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