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在濮陽縣五星鄉的蔬菜大棚里,農民正在利用營養缽移栽西蘭花。當地農民采用現代新技術培育菜苗,使產量和效益達到雙贏。記者 鄧放 攝
■聚焦新型“職業農民”系列報道之一
新華網河南頻道2月13日訊 大河網-河南日報報道:春節過后,城里出現了“用工荒”;同時,農村也出現了“農民荒”。務工與務農,這一矛盾如何解決?
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提出大力培訓包括新型“職業農民”在內的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解決的不僅是明天的耕地誰來種的問題,重要的是怎樣種得更好的問題。
農村勞動力“斷層”
“村里‘能跑能跳’的人大都出去打工了。”2月8日,在夏邑縣桑崮鄉張樓村,村民張興立告訴記者,“你看,村里年輕人少了,連狗都懶得叫了。”
張樓村有村民230戶、980口人,其中壯勞力300多人,半勞力100多人。全村有200多人在外打工,人均年收入大約1.8萬元。其余在家耕種土地,人均年收入只有不到1000元。
張興立所說的“壯勞力”,是指30歲左右的年輕人,而“半勞力”,是指男性在50歲以上、女性在40歲以上的“半個”勞動力。
不單是在夏邑縣,記者在糧食主產區采訪時,和農民算起種糧的投入產出賬,情況都差不多,結論大都是“沒啥賺頭”,而且很不穩定,一遇天災,虧本是經常的事。很多農民反映,種糧保口糧、賺點油鹽錢還可以,要靠種糧掙錢致富,難上加難。
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近期對全省40個縣市區600個農戶的小麥生產成本進行了調查,也印證了這一結果:去年河南省小麥收成較好,但由于種植成本比2010年明顯增加,收益卻有所下降。據調查,從比較效益來看,目前種植糧食的收益仍然較低。按該調查結果,每戶種植5.1畝小麥,畝均生產收益262.3元計算,戶均種植小麥的收益僅為1337.7元,大致相當于一個農民工外出打工一個月的工資。
“留守隊伍”成為務農主力
與種糧收益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務工收入已成為當前農民的主要現金收入來源。據調查,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524元,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達1943.9元,年均增長15.2%。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國家有免征農業稅及進行糧食直補等各種優惠政策,對農民以種糧增加收入的政策激勵績效仍然有限。如果上述情況沒有明顯改變,種糧農民‘老齡化’這一趨勢、‘農民荒’這一現象,在一定時期內還會繼續發展。”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劉露霞、王一嬪說。
在我省農村地區,這樣的情形越來越普遍:一方面是現代農業耕作技術和手段逐步推廣,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勞作強度;一方面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離開土地,以老人和婦女為主的“留守隊伍”成為務農主力。這種現象,正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農村勞動力的流失,總體上是有利于流出地也有利于流入地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如何能夠抓住這種機會,既促進農村相關產業的集約化生產經營,又借勢加快城鎮化進程。”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湯其林認為。
時代正在呼喚以種地為專職的新型“職業農民”。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