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政府為擬收購方開出了前提條件,“必須以生產啤酒為主業”
2月3日,開封亞太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汴啤)首次公開承認:2011年12月1日,開封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開封中院)受理該公司的破產申請,正式走入破產程序。作為河南首個啤酒廠及品牌、曾經的中國啤酒業“四強”、中國首批外商合資酒企(2010年轉外商獨資)的汴啤,53年積累的星光與榮耀,不久后將隨其剩余資產一同步入拍賣流程。
安靜的“后事”
2月3日上午,汴啤總經理李躍軍在打理汴啤的“后事”。
這份差事,李躍軍由2011年6月份承接,繼而進入了當地政府與法院組建的“汴啤清算組”。當下,他的核心工作,即是與當地產權交易中心商擬掛拍汴啤“遺產”的細節。
從某種角度看,他雖為經理人,卻擔當法人代表或實際投資股東的角色。
上述動作,保持在悄然的狀態中進行。原因是,歷史長河中,汴啤在中國啤酒業的資歷與聲望,為開封工業擔當的形象,在當地人的感情上承擔太重。
“雖然它是‘負數’(指凈資產額),但還有品牌(指市場影響力)。”這或是李躍軍為汴啤尊嚴所做的最后陳述。
當然,此話出口是有一定底氣的。至少時下有了幾家潛在接盤對象,能確保汴啤資產順利、安全進入拍賣環節。有知情人透露,除安陽滑縣的豫豐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豫豐酒業)外,其余意向者并非酒企。
綜合汴啤、開封中院、某潛在競拍企業三方說法,記者對汴啤停運后的重要時間節點進行了基本梳理:
2010年10月,汴啤結束了當年生產。
淡季停產,是啤酒行業的經營特點。在該公司內部人士看來,較往年雖有所提前,卻并無異樣,僅有少數管理層由資方(新加坡亞太建筑與貿易集團有限公司)聽聞,“正在為汴啤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此后,杳無音信。2011年春季,汴啤無排產計劃。
2011年5月,開封市商業銀行以債權人身份,向開封市中院提起訴訟。
2011年6月22日,某非知名網站上掛出了“汴啤100%股權轉讓”公告。除此之外,公開媒體上再無“動靜”。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年7月,該公司管理層接受本報采訪時稱,對此公告“毫不知情”。
2011年7月8日,汴啤向開封市中院提交“破產申請”。7月21日,開封市中院將“開封亞太啤酒有限公司、開封亞太第二啤酒有限公司破產文書”,刊發在《人民法院報》。
寥寥300字的“破產文書”,鎖定了汴啤的歸途。在開封中院有關人士的解讀中,此文書的另一項功能,是向汴啤相關債權、債務人發出的報名公告。
2011年12月1日,開封市中院到汴啤公司宣布,該公司“資不抵債”,達到了破產條件,正式受理該廠提交的破產申請。這一刻起,汴啤正式踏入破產程序。
據開封中院有關人士透露,直至目前,共召集兩次“汴啤債權、債務人”會議。會上,針對汴啤資產以“拍賣”方式處置,各方達成了共識。但是,部分債務的歸屬問題留有爭議,對掛拍的時間、處置資產的效率,形成了阻礙。
2011年,整年未見汴京啤酒上市的開封人,在各網絡論壇上傳播著他們的揣測。而觀眾方之一,即是汴啤的同業競爭者,如金星、雪花以及新鄉航空等。
或是為照顧這份特別的“鄉情”,2011年4月,開封市有關方面對豫豐酒業授權,代加工汴京啤酒。因而在一些重要場合,汴京啤酒仍會“按時”出現,直至現在。
隱遁的資方
“河南省首個啤酒廠及品牌、曾經的中國啤酒業‘四強’、中國首批外商合資酒企(2010年轉外商獨資)……”這是成立于1958年的汴啤,在上世紀末為開封和河南積累的“榮耀”。
據了解,設計產能12萬噸的汴啤,在1995年由國資實現改制,是新加坡亞太建筑與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加坡亞太)與開封啤酒廠合資組建。該公司注冊資本為6650萬元,經營期為49年。起始中方持股10%、外方持股90%,法人代表楊文輝。2010年,中方10%股權全部退出,外方持有全部股權。
從市場角度看,汴啤已完全退出了市場經營與競爭。但由資產經營的角度看,在開封中院未下達“終結破產程序”之前,汴啤仍是一條生命,新加坡亞太作為經營16年的投資人,仍肩負著對其管理的權利與義務。
而事實上,2010年年末至今,汴啤再未出現過資方代表。
而資方不出現,即意味著“汴啤破產”所產生的后續問題,開封市會被動承擔,比如,職工安置、資產處置方案等。
有知情人士透露,汴啤留守管理層曾應開封市政府的要求,到資方北京代表處“請人”,但遭到了拒絕。“在資方辦公大樓下,赴京代表撤出了抗議條幅。最終,只帶回了資方的一句話,‘你們把門關了,都走吧’。”上述人士透露。
資方的態度緣何如此?
汴啤經營層是清楚的,并有著較為統一的看法,“它賠了整整16年”。
而令人詫異的是,直至今天,汴啤內部無人能識新加坡亞太的主營業務以及背后母體,包括李躍軍在內。
需要說明的是,接盤汴啤資方“新加坡亞太”,與亞洲知名的新加坡亞太釀酒集團,無任何資產關聯。
據汴啤某管理層回憶,1995年,“新加坡亞太”的母公司為香港立新(音譯)集團。但此后16年中,汴啤管理層匯報工作的資方對象,分別有“港資”北京世紀城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香港百利保有限公司(主業為房地產)、香港富豪酒店集團。比如,汴啤注冊法人代表楊文輝,另一身份是北京世紀城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末任資方負責人李素義(音譯),則代表了香港百利保有限公司。
顯然,幾家港企在資產上互有關聯。但誰是“爺”、誰是“孫子”,上述人士稱,他們看不懂。些許年來,“新加坡亞太”的資產變更都在港完成,開封無任何消息。
記者另從開封中院方面獲悉,在處置汴啤資產的過程中,資方目前僅派出了一名律師,再無他人。
未明的功過
“汴啤被撇下”,讓“善后”的開封人心里極不痛快,甚至,不乏“資方扼殺汴啤”的怒斥。
但將汴啤“敗績”推卸給資方,一些汴啤管理層與當地經濟界人士認為,這不負責任。“如果‘新加坡亞太’1995年沒有介入,汴啤或早已成為歷史符號。”
追溯歷史,1995年之前的汴啤,頭頂“豫啤之冠”光環,如日中天。而事實上,當年的汴啤身上背負著一個巨患。上世紀80年代,由于該廠瘋狂擴產、立新項目,積累過億的貸款。
“1993年前后,數筆貸款集中到期,汴啤岌岌可危。”這是數年后,在李躍軍前任高層處聽到的。值得慶幸的是,在那個年代,地方政府在銀行面前的話語權較重,信貸周期可周旋。
由此來看,“新加坡亞太”介入汴啤,是扮演救場的角色。而這一時間,恰恰契合了中國啤酒業首輪外資投資、并購熱潮。
如一知情人士回憶,“新加坡亞太”實現控股汴啤后,頭三年著力于在兩個方面獲得突破:其一,計劃在5年內,分別實現15萬噸、30
萬噸兩次產能擴容;其二,整合河南啤酒業,并與金星、奧克、信陽雞公山(后更名為維雪),甚至是寶雞的啤酒企業,都有過接觸。
此后不了了之。上述人士認為,其一,與那個年代國企改制的整體效率以及地方政府對“外商合資”形式的認知度有關,“怕背‘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其二,在實際操盤汴啤經營之后,資方一腔熱情逐步變為“痛苦”。
據汴啤管理層回憶,以2005年為分界點,此前,資方向汴啤派出過8任“港方”總經理。在位時間最長的2年,最短的3個月。其間,也曾高薪挖來過青島啤酒的高管。
上述事實,是汴啤效益日趨下滑的一個縮影,更是“新加坡亞太”跨行業經營吃力的佐證。此后,這曾是河南釀酒界被廣泛討論的經典案例。
在汴啤的經營歷史上,2005年是一道疤。
因與開封市政府在稅務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資方曾一度做出轉移資產、宣布“撤資”的動作。
有知情人認為,資方對啤酒行業外行的管理方式,與汴啤老國企轉型時期遺留的機制弊病,碰撞了10年。汴啤虧了10年,資方提出“撤資”是可以理解的。
2005年之后,資方任命原廠管理層李躍軍為總經理。在一些觀察人士看來,這次人事任命風格的改變,似乎隱含著“放手”的意圖。
這個深奧的謎團,迄今無人能解。但李躍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稱,2006年~2010年,資方除劃撥一些流資和解決職工工資問題外,無任何新發展計劃,在市場推廣投入方面始終捉襟見肘。
如果照此推理,一個新的迷局出現了:“2010年,汴啤10%國有股宣布退出,資方又為何去接呢?”
省內某投行人士認為,整合資產歸屬權,能避免多股東處置資產的潛在分歧,便于實際控制方實現最終意圖。
遲來的“輪回”
除開封當地人之外,外部獲悉“汴啤破產”消息者,多是聞聽了“豫豐酒業收購汴啤”的傳說,尤其是在河南釀酒圈,“蛇吞象”的賣點被炒至神乎其神。
據了解,豫豐酒業在安陽滑縣以白酒制造起家。此后,以合資的方式涉足啤酒板塊,名為藍宇啤酒。2011年,該公司以股權收購方式實現對其獨資,并更名為航洲啤酒。
但在河南釀酒界,該公司的年銷售規模卻無人能知。即如省內知名酒企高管對其評價,“它的產品核心市場難得一見,它的市場似乎只在滑縣”。
后經開封市中院方面證實,此為訛傳。因為處置汴啤資產的拍賣時間仍然無期。
但這并不代表豫豐酒業沒有收購汴啤的意圖。
預期的“汴啤拍賣”項目上,該公司董事長李明月在與記者溝通時稱,“一定要參加,也一定要拿到”。
在豫豐整合汴啤能力的問題上,李明月回避了。他稱,過早地讓外界知曉此事,對豫豐下一步的整合工作會造成干擾。
在河南省酒業協會會長熊玉亮看來,豫豐似乎不該去碰汴啤,更應該做好自己的白酒主業。“它沒有認知到河南啤酒市場整合的大勢。”
幾家擬接盤汴啤企業的所在行業與成色,也令熊玉亮頗感疑惑,汴啤進入了破產程序,諸如雪花、燕京等幾家行業寡頭,緣何仍對其缺失了興趣?
“汴啤錯失出讓時機的關鍵,是資方態度。”這是汴啤一管理層對問題的解析。該人士透露,2005年之后,資方即曾多次招來意向投資人對公司考察。但是,多是一些投資性企業,并非業內角色。燕京放棄汴啤,是因汴啤占不住開封市場40%的份額。2009年,前來考察的雪花,被介紹至資方的北京總部后,從此杳無音信。
開封市中院方面向記者透露,對于汴啤資產下一步掛拍,開封市政府為擬收購方開出了前提條件,“必須以生產啤酒為主業”。這即是為限制投資人借機開商業地產,也是給開封百姓一個交代。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