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鄂兩省來搶購 日銷“年饃”二十萬


    作者:李釗    時間:2012-01-12





    開欄的話

    倏忽龍年將至,生活萬象更新。

    2012年春節期間,本報開辟《新春走基層》欄目,數路記者將走社區,進企業,聽民聲,察民情,訪尋常百姓家,寫繽紛天下事。

    今日推出《新春走基層》首站——

    在我國,蒸“年饃”最紅火的地方,可能要數淮河岸邊的正陽縣陡溝鎮集市了。

    這個不足200家住戶的小集市,過了臘八每天上百戶人家用劈柴、大鐵鍋日夜不停地蒸“年饃”,集市的上空彌漫著醉人的饃香……

    1、買“年饃”,需要“開后門”

    11日(臘月十八)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該鎮黨委大院時,大院里已停滿了轎車。

    “都是來買‘年饃’的,集市上蒸不及;蒸饃戶過了臘月十六就不接‘單子’了,光接的‘單子’就得蒸到除夕。”黨委秘書鐘祖利說:這個時候,鎮黨委最怕來轎車,來人都是提著現金求黨委走蒸饃戶家的“后門”,加塞買“年饃”的。

    2、“年饃”聲名遠播,武漢顧客駕車來“團購”

    鎮黨委大門外不遠處,就是一個蒸饃戶,院里堆了一大垛劈柴。記者走進這戶人家,見東屋里三人在和面,兩人在團饃,一人在往土灶臺里填劈柴燒火。灶膛里,火焰正旺,大鐵鍋上的3籠蒸饃已經圓氣。

    周玉勤大嫂停下手中的面團兒,說“燒鍋的、和面的是家里人,另外三人是來幫忙的親戚。從臘八開始,每天凌晨兩點起床,一直忙到夜里十點多鐘;一天蒸12鍋,一鍋3籠,一籠61個饃,一天下來蒸2000多個”。

    說話間,大門外響起了車喇叭,周玉勤大嫂急忙跑出屋子。“我是武漢漢正街賣服裝的楊妮。”下車的大嫂一進院就亮起了嗓門。

    周玉勤跑進堂屋,翻開本子看了看,說:“入臘月定的‘單兒’,2000個。”楊妮點了點頭。

    “大嫂,咋買這么多?!”記者問。“不多。”楊妮掰著指頭說:“有俺家的,有給親戚送的,一家平均不到100個。”

    “咋會大老遠跑到這兒?”記者的話音剛落,楊妮笑了:“這兒的饃用面是從農戶家買的原麥面,不含任何添加劑;和面、揉饃都是手工,蒸饃用的是鐵鍋,燒的是劈柴,蒸出來的饃吃著格外津實,越嚼越有味,俺來這兒買‘年饃’已八九年了。”

    走出周玉勤大嫂家的院子,南面隔壁是一幢漂亮的兩層小洋樓。“小洋樓是俺家的。”正在蒸饃的王石頭說:集市上,100多戶蒸“年饃”,一戶一天蒸兩千多個;一個5毛錢,一天一戶進賬一千多塊,集市上已有過半的蒸饃戶靠賣“年饃”蓋起了樓房。

    3、注冊了手工饃商標,小集市日銷“年饃”20萬個

    “俺這兒的饃已注冊了‘陡溝手工饃’商標,蒸饃戶聯手成立了原麥面傳統手工制作的‘陡溝手工饃合作社’。”鎮長侯曉云說:陡溝在歷史上是淮河水路碼頭,早在清嘉慶年間,這里的饃就已名揚山、陜、皖、鄂;這幾年,“年饃”變成了“金饃饃”,這里的蒸饃戶像呵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這一品牌。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家過年不蒸饃了,而是去市場上買饃;原麥面傳統手工制作的‘陡溝手工饃’越來越俏銷,一入臘月,方圓百里、甚至幾百里遠的就跑來提前下‘單子’。”“陡溝手工饃”合作社社長劉友山告訴記者:這幾年,人們飲食越來越講究食品安全;南到武漢北至許昌的豫鄂兩省的幾十個城市,過了臘八每天至少來上千人,日賣出“年饃”至少20萬個,且供不應求,擴大蒸“年饃”隊伍勢在必行。

    本文來源:"大河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