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近年來舉辦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動,內容涵蓋戲劇、書法、曲藝、詩歌、攝影、音樂等多個方面。借助于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依托職業教育的創新繁榮和城市科學素質、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平頂山這一老牌“煤炭城”邁向新興“文化城”。
打造“新名片”
在河南人觀念里,平頂山是同煤炭緊密聯系在一起。素有“中原煤倉”之稱的平頂山因煤而建、因煤而興,建市初期為了加快煤田開發,從全國各地調集采煤大軍,形成了新興移民城市。但這里文化基礎設施投入欠賬多,文化人才隊伍欠缺薄弱,文化氛圍單調平淡。
2008年,平頂山提出“生態建市、產業立市、文化強市、和諧興市”發展戰略,把文化建設擺到重要戰略位置。分析自身文化優勢和不足時指出,平頂山是古地新城,歷史文化厚重,但挖掘整合不夠;文化門類較多,但知名度不高;有廣泛群眾文化基礎,但層次水平較低。平頂山開始探索整合文化資源、提升文化水平、營造文化氛圍新路徑。
用“品牌效應”提升文化影響力。平頂山市通過努力,積極爭取到一批“國家級”大型文化活動主辦或承辦權,比如,中國曲藝節、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大賽、中國書法蘭亭獎大賽、全國詩歌大賽、全國攝影大展、中國雜技金菊獎大賽等。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同時,打造平頂山“文化名片”。平頂山在相繼獲得“中國曲藝城”“中國魔術文化之鄉”稱號后,中國書法城、中國冶鐵文化之都、中國汝窯陶瓷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觀音文化之鄉、牛郎織女文化之鄉、中國水燈文化之城等“名片”先后推出。
平頂山市市長陳建生說:“城市競爭的核心是文化競爭。平頂山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在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中,憑借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依托扎實的群眾文化基礎,著力打造‘文化名片’,推進‘文化強市’建設,這符合平頂山城市化發展的自身要求。”
的確,“文化名片”增加了城市的凝聚力和美譽度,也提升了市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指數,形成文化效益同時帶來經濟效益。平頂山市獲得河南省近4屆戲劇大賽四連冠,形成了河南省戲劇屆的“平頂山現象”;平頂山還先后涌現出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一等獎得主、農民魔術大師、中國現代汝瓷大師等優秀人才。
“打造‘文化名片’過程也是文化惠民過程,”平頂市文聯副主席范大領說,“如第二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大賽期間,28臺大戲連續演出8天,市民直接觀看或通過電視直播觀看;舉辦‘金鐘獎’名家名曲音樂會、奧地利維也納交響音樂會,平頂山人不出市區就欣賞到了頂級的高雅藝術。”
政府不斷加大文化投入,打造“文化名片”。2007年開始,政府投入巨資在市區新建了藝術中心、博物館、會議中心,改建、擴建了6個影劇院,一大批公共文化設施場所相繼竣工使用。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平頂山市擁有群藝館10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紀念館4個,鄉(鎮)文化站93個,街道文化中心27個,村文化大院700多個。
煤城“文化味”
平頂山市十一礦的礦井巷道內有一條千米書畫長廊,上面的安全標語、安全漫畫由礦職工書寫、繪制。在平頂山,像十一礦這樣具濃厚文化氛圍的礦井和其它企業不在少數。平頂山市書協主席菅智民告訴記者,僅在平頂山六礦,就成立有文學、書畫、攝影、讀書等10多個協會,有國家級書協會員3人,很多職工兒孫三代練書法。
相較于“煤城”,菅智民更希望平頂山今后能以書法而聞名于外界。今年4月,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平頂山“中國書法城”稱號。菅智民認為,此殊榮是對平頂山文化發展的肯定,平頂山書法在民眾中普及,其它門類的文化藝術在平頂山同樣普及。
平頂山市每個鄉鎮基本上都有一支業余豫劇和曲劇團體,每個大的行政村基本都有民營銅器隊、舞獅隊,這些文藝團體多為群眾自發組織的業余院團,規模小,經營性活動少,荷鋤時是農民,登臺時是演員。
目前,平頂山市500多萬人口中,工作在文化戰線上的各類從業者有6萬多人,其中從事魔術、曲藝、戲劇表演的民間藝人達5萬多人;平頂山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協會會員2940人,基本形成了一支門類齊全、老中青結合的文藝創作和演出隊伍。
業余文藝隊伍常年活躍在基層,激發著群眾的文化激情和傳承意識。
夏季是平頂山市葉縣周末廣場文藝晚會最紅火的時節。周末廣場文藝晚會突破了以往由宣傳文化部門主導“我演你看”模式,從“輸入型”文化活動向“互動性”文化活動轉變,讓群眾當“主角”唱“大戲”。
葉縣夏李鄉的王欣女士說:“晚會節目群眾演、群眾唱、群眾看,都是身邊熟人表演,看起來特別親切,我們自己上臺表演也更有自信。”
記者了解到,葉縣已舉辦周末廣場文藝晚會60多場,創作新節目350多個。去年的“合唱表演對決賽”吸引了全縣118個單位、3600多人參與,20多萬名群眾觀看。
平頂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唐飛說,借助于打造文化名片,整理、挖掘、提升了一批優秀傳統文化,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老煤城“活”起來了,市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宣傳部門因勢利導,探索將大型文化活動的經驗和運作機制運用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走上了運轉規范、有序、高效的發展道路。
葉縣的周末廣場文藝晚會是平頂山市10個縣(市區)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縮影。
吹開“產業花”
第八屆中國雜技“金菊獎”第五次全國魔術比賽期間,主辦方舉辦了中國魔術發展高端論壇、魔術講座、魔術服裝道具展演、民間文化藝術展演等活動,助推“中國魔術之鄉”寶豐縣的魔術產業發展。
平頂山文化資源豐富,魔術、曲藝、汝瓷、陶藝、剪紙、冶鐵文化等底蘊深厚,但還沒有形成規模和市場效益。針對這種狀況,平頂山市在努力挖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推進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化,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
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體現在文化藝術表演團體的發展上。歷史上,寶豐縣是“魔術之鄉”,但組織松散,規模小、層次低、管理混亂,魔術產業發展舉步維艱。隨著平頂山市文化事業的發展,寶豐魔術走上產業化之路。寶豐縣民間演出團體已達1400多家,年收入4億多元,既填補了農村文化演出市場的空白,也富了一批農民。
目前,平頂山市有規模的藝術表演團體有9個,大型藝術表演場館有8個,專業經營性民營文藝演出團體1400多家,其中1000余家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
平頂山對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漸成規模。汝州以汝瓷為主的陶瓷業發展初具規模,現有汝瓷復仿制企業近60家,年產值7000多萬元;魯山絹花產銷兩旺,絹花企業發展到25家,年產值2億多元;石龍區的五谷畫,郟縣的金鑲玉、根雕、奇石、烙畫等工藝美術產品也已形成規模生產,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陸續規劃或落地。以千年古剎香山寺為中心投資8億元建設的大香山風景名勝區,占地5.05平方公里,兼具宗教、旅游、觀光休閑、武術研習及佛學教育、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等功能;寶豐縣重點打造的寶豐文化創意產業園、汝官瓷文化產業園已開工建設;中信深圳投資集團與平頂山市政府共同投資14億元開發建設集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和生態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平頂山生態文化體育公園項目已完成規劃。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