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餐桌安全助推直銷模式
不獨是綠色消費聯盟,記者走訪發現,農產品直接配送到家的經營模式在鄭州已悄然興起。
位于鄭州北郊的金色收獲耕讀合作社一個多月前面向社會招募社員,每年交納3600元,可獲配送不低于540斤的蔬菜。
今年10月初,北京國仁綠色聯盟也在鄭州開設國仁超市,售賣蘭考、新鄉等地農業合作社的產品,并提供蔬菜配送服務。
鄭州天園有機農場的配送套餐宣傳冊顯示,其不僅配送蔬菜,還配送生熟肉品、雞蛋等。在金水區,一家專營雞蛋的公司從6月底面向社會推出了預付2800元,一年之內配送1080個雞蛋和4只母雞的業務,目前已經有500多配送客戶。
而在北京和上海,在有機種植圈內頗具知名度的小毛驢市民農園和多利農場,其蔬菜配送業務也在近年有了井噴式的增長。圈內人介紹,小毛驢會員“以前三年才招募了不足百人,今年不足半個月就有400人加入”。
記者注意到,蔬菜配送業務幾乎都是在最近兩年內出現的,其模式受到從業者與消費者普遍看好。究其原因,金色收獲耕讀合作社負責人、從事蔬菜經營多年的蔡宿紅一語道破,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最近三年,三聚氰胺、毒豇豆、瘦肉精、地溝油等事件接連發生,促使一部分都市人愿意拿出更多的錢,以更安全的方式吃菜,而生產者和投資者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苗頭”。
家住21世紀社區的豐成學,家中80%的用菜都是郊區農場每周配送,他向記者表示,自己平時工作忙,配送省去了買菜的繁瑣,也不必擔心春節期間漲價或者難買,“最關鍵的是吃到了相對安全的菜”。
價格
價位與市場接受的對接
大多數生產者和商家都將自己配送的菜稱為有機蔬菜。何謂有機蔬菜?簡單理解就是不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不用轉基因種子,無污染、富營養。有機蔬菜近年進入人們視野,不過價錢卻讓人咋舌,媒體更將之稱為“貴族菜”。
11月6日早上9點半,鄭州市英協劇院前人頭攢動,由河南農業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會等機構發起的第二屆健康新農夫小市集在此舉行。小市集旨在推動有機種植理念和城鄉互助,14家農業合作社和農場趕來擺攤。新鄉環保達人田桂榮也來了,蘭考縣南馬莊生態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來了,國仁超市和鄭州市郊的幾家農場也來人了。
魏瑞是蘭考縣胡寨哥哥農牧專業合作社的會計,擺在小攤前的蘿卜、芹菜和辣椒看起來是比菜市場里的水靈,但價錢也很嚇人:統一8元一斤!一旁天園農場的有機熟豬肉更是標價78元一斤,雞蛋15元一斤。一位老太太看了下價格,瞪大了眼,唏噓而去。
20分鐘過后,魏瑞的菜攤問津者依舊寥寥。一旁的臺灣政治大學老師王瑞琦著急了:“這比臺灣菜都賣得貴!你標這個價錢怎么推廣?你看對面的攤位都知道給一個折扣體驗價。”王瑞琦此番來大陸,剛剛在蘭考考察過幾個合作社,此次小市集也隨同農民前來。她拿出紙筆,重新寫了價錢,8元變成了2元、1.5元,菜攤前終于開始聚攏起人。
11點,市集宣告結束。賣得最多的是熟稔推銷技巧的蔡宿紅,他帶來了1000斤菜,原價一斤6元或4元一律五折,賣出將近一半;其他都賣得一般,天園賣出去了幾盒雞蛋,田桂榮只賣出去了一袋大米和8斤玉米糝。
“價錢還是太貴,我都消費不起。”帶著學生來參觀市集的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范會芳笑言。
事實上,在鄭州,幾家機構配送的有機農產品都不便宜,蔬菜都在每斤5元以上,高的甚至達到10元一斤,是市場價的2~5倍。金水區那家雞蛋公司的有機雞蛋合2.6元一個,零售最貴的達到6元一個,經銷者向記者坦言:配送業務60%以上的購買者是為了送禮,“買的不吃,吃的不買”。
調查
同樣賣價有人賺有人賠
高價之下,有機蔬菜的種植成本究竟有多高?記者走訪兩家有機農場,發現同樣賣6元多一斤,有人能賺有人喊賠。
郭明亮的農場在有機種植圈內口碑不錯,總計15畝地租自附近村莊,其中4畝是菜地,供應50戶家庭的時蔬,配送價格劃6.5元一斤,除去綠色聯盟收取的配送費,蔬菜劃5元一斤。
郭明亮給記者算了算成本。蔬菜不能用化肥,也要保證品質,因此要多用有機肥。目前,蚯蚓糞的市場價是800元一立方,雞糞是120~150元一立方,牛糞是30元一立方。今年以來,他的菜地已上過兩次肥,一畝地根據不同菜的品種上10~20立方糞(蚯蚓糞居多),投入在1萬元左右。人工方面,除蟲、除草、上糞全靠人力,農場常年雇附近農民干活,一人一天工資45元,最多時要雇6個人,每畝地的人工費用在1000元左右。
“4~10月的菜錢收了6萬,不算地租、種子錢和我們夫妻倆的人工,光4畝地的肥料和雇工這兩項就劃4萬元,作為一項投資實在是不賺錢。”郭明亮稱自己的有機菜是賠錢買賣,仍堅持做的原因是親友對有機菜的依賴,此外,農場有5畝地可以生產蚯蚓糞自用,“本來是計劃對外出售的,但是全搭進自家菜地了”。在另一家有機農場,蔬菜配送價格也是一斤6元多,但有機肥用得很少,并且部分蔬菜并非有機,而是綠色標準(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農藥和肥料)。投資者坦言,客戶飽和后一斤菜能有不足2元的利潤。
一位曾考察過多家農場和合作社的人士告訴記者,有機菜、糧的成本對外界而言并不透明,雖然都號稱有機,但生產者投入不一,價格水分也不同。他曾向一家合作社購買數百斤有機大米,對方報價10多元一斤。“我說我去考察過他們農場,知道這一季米的投入和畝產量,而且打算長期購買,他們綜合考慮后一下給了六折。”
而在品質方面,多數有機農場迫于成本壓力并不追求有機認證,亦無檢測環節,蔬菜從地頭直接進入家庭,“究竟有沒有用農藥和化肥全憑良心”。“不少農場邀請消費者去參觀,但沒種過地的人能看出多少門道來?”一位農藝師受訪時說。
出路
如何安全又不貴?
參加第二屆健康新農夫小市集的14家合作社和農場中,只有一家有資本背景的農場進行了有機認證。
“我們鼓勵農戶按照有機的標準去耕作,但并不鼓勵認證。”活動組織者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助理研究員張艷英說,“有機認證每年至少花費2萬元,小農戶難以負擔,也會抬高菜價。另外,國內認證機構有好多家,比較混亂,不太能給消費者吃定心丸。”
張艷英稱,目前每月一次的農夫小市集,就是讓生產者趕到城市里來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建立信任,小市集當日也舉辦有普及有機知識的論壇,她認為:“城市消費者的觀念還需要啟發,很多人還不知道有機蔬菜,理解了或許就能接受這個價錢。”
在臺灣政治大學老師于有慧看來,如果有機蔬菜的成本擺在那里,讓普通收入者花大價錢去買并不現實。“臺灣的有機蔬菜也賣得很貴,主婦聯盟配送的蔬菜并不強調有機,只是強調安全,無殘留、無污染就好,價格比市場普通菜高出1~1.5倍,否則普通人也是吃不起的。”
姚衛華的綠色消費聯盟也在尋找相對低價的安全蔬菜配送源,她認準了與農戶對接的路子。最近,她跟登封沃土歸樸耕讀室的王寧取得了聯系,王寧是農業大學畢業的返鄉青年,剛剛帶領當地農民起步有機蔬菜種植,“至少他們的地是自己的,不用花錢雇人,成本會更低一些”。“安全很重要,價錢也很重要。安全菜如果成了奢侈品,就沒有意義了。”姚衛華說。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