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主婦組“訂菜聯盟” 想吃啥菜出錢找人種啥菜


    作者:游曉鵬    時間:2011-11-28





    從只能選擇買或不買,到想吃啥菜找人種啥菜

    為了吃到真正的安全菜,鄭州的一群主婦正在嘗試用選定農戶、提前付款、共同購買的方式營造新的消費模式。農戶必須按要求耕作,不打農藥不上化肥,相應地,也能以較高的價格提前拿到資金,安心生產。有心人會發現,這跟“賣米教授”何慧麗幾年前所倡導的“包地購米”十分相似,不過,這個由消費者主動發起的聯盟,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接更加易行,運行一年,已吸引百余家庭參與。

    A

    吃菜不用去市場買

    新鮮蔬菜從地頭直接配送到市區

    連日的雨水讓郊區的菜地變得泥濘不堪,進不得人,姚衛華有些著急。她的手機電話不斷,原定周一配送蔬菜,不得不一再往后推。周三,天終于放晴,她趕緊聯系農場,約好下地時間。

    姚衛華是鄭州市“樂和生活綠色消費聯盟”的發起人。聯盟并非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機構,而是一個消費者合作社,宗旨很明確,就是聯合都市里的消費者,共同追求健康、安全、環保的生活品質,并提攜弱勢生產者。具體來說,就是主婦們抱團兒物色可靠的生產者種植安全蔬菜(糧食),并提前給其較高的回報。

    “聯盟選擇農產品,給成員提供配送服務,提前收取的菜錢在支付配送成本、服務人員補貼等后,結余也會返還給大家。”姚衛華說,成立一年來,聯盟已經吸引了百余家庭參與,每周要給50個家庭配送一次蔬菜,每月至少進行一次農產品團購。

    上午9點,姚衛華乘坐租來的面包車來到了鄭州北郊的大草帽農場,場主郭明亮和妻子正指揮3名婦女收菜。4畝菜地里,菠菜、蘿卜、茼蒿、青菜、香菜等長勢喜人,姚衛華雖是顧客,但也加入收菜行列,一刻未歇。

    這一次,農場共收了6個品種約400斤菜,每戶能配送6~10斤。郭明亮的妻子把每一份菜配好,裝進標有姓名和地址的塑料筐里,斤兩記在本子上。50份菜,將被送到市區內的6個配送點,然后由成員自行領取。

    姚衛華介紹,聯盟成員大多是家庭主婦,不少人相互熟悉,孩子在同一所幼兒園上學。每次配菜前,他們都先通過網絡和短信聯系,聯盟還有一個公共郵箱,存有配菜記錄,供人隨時查閱。

    將近中午12點,所有蔬菜全部分裝好,面包車滿載而歸,穿梭于城區的大街小巷。家住東大街的張女士家是距離較遠的一戶,為此每次要額外多出20元的配送費,不過她覺得值,因為“菜吃著放心”。

    B

    主婦抱團挑選生產者

    “所有東西你都知道是誰用何種方式生產出來的”

    姚衛華的另一個身份是知名公益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成員,月初剛當選河南小組組長。2009年,她就曾接觸“賣米教授”何慧麗,深受其農業合作社思想影響,想成立城市消費者合作社與之對接。不過,加速踐行此事的直接原因卻是“對市面蔬菜信任度的不斷降低”。

    “我是環保人士,也是一個母親、全職主婦,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對我來說是大事,但如今的菜和肉吃著并不放心,農藥殘留、添加劑風波時有耳聞。”姚衛華最初在大草帽農場租了20平方米地自己種菜,結果發現根本沒有精力打理,于是冒出想法:為什么不能聯合一些消費者,直接尋找可以信任的生產者來提供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的安全蔬菜?

    去年下半年,她在參加幼兒園家長會時與其他家長合計,大伙一拍即合。8月16日,聯盟成立,十幾名主婦成了最早的成員,她們首先選中了推崇有機種植并與大家相熟的郭明亮,在經歷了3個月的磨合后,確定以半年為一期,訂一份菜預付1560元,農場提供總計不少于240斤時蔬的模式。“這筆錢,1200元直接打給農場,360元交給聯盟,作為配送成本。”姚衛華說。

    聯盟也在物色其他農產品的生產者,他們通過親友找到了偃師的三位農民,經過兩次登門考察,確定由他們提供雜糧。此外,姚衛華也在網上聯絡外地的環保支農人士,選定有機產品,將信息發布在博客中,供成員們團購。

    姚衛華家小區內一間10多平方米的報亭,被租下當做綠色聯盟的儲存間,里面堆放著團購的各種雜糧和醬油、蜂蜜等。記者看到,這些產品的包裝大多很樸素,最具特色的是標簽都注明了產地、生產者等信息。蜂蜜是偃師農民李振偉做的,蓮藕和大米是蘭考南馬莊合作社生產的,環保達人田桂榮所在村莊的合作社也提供了玉米糝、玉米面和紅薯粉絲等。記者印象最深的是通過物流運來的幾袋紅米,標注由廣西橫縣南鄉農民徐敏種植,所用農家肥及防病蟲、除草方式也寫得清清楚楚,并留有手機號碼。

    “所有東西你都知道是誰用何種方式生產出來的。特別是蔬菜,成員可以隨時去農場查看有沒有用農藥或化肥。你付出的是稍高一些的價錢,收獲的是安全和相互信任,還有對耕地的保護。”姚衛華說。

    C

    三戶農民的新奇經歷

    市民進山找上門來簽訂高價購糧合同

    對偃師縣來定村農民李振偉來說,最近一年的賣糧經歷有些新奇。祖輩居住的這片山地因為貧瘠,吸引不來企業和礦場,卻意外獲得了城市里一群主婦的信賴。

    今年年初,專程從鄭州趕來的姚衛華等人在村里村外走走停停,確定附近沒有污染企業和大規模使用農藥的傳統后,與李振偉簽下了一紙合同,請其生產小米、黃豆、綠豆、黑豆、小麥、花生、玉米和蜂蜜等,價格比普通收購價高至少1.3倍,條件是絕對不用農藥、化肥和轉基因種子,作物收獲后通過物流寄到鄭州,運費由綠色聯盟負擔。

    按照這種要求種植,大豆至少要減產一半,玉米、小麥也要減產四成,而人力卻要多費很多,李振偉并不能確定要價多少合適,但城里買家的誠意讓他記憶深刻:小麥的市場收購價是一斤1.04元,李振偉要價1.2元,對方添了一角錢,定為1.3元;黃豆的市場價是一斤2元多,他報價3元多,對方提高至4.5元。

    “小農的種植是有風險的,綠色聯盟的理念就是消費者對生產也要負責任,分擔風險,適當提高價格,是為了讓他們安心生產,也是對這種種植方式的保護。”姚衛華說。

    不久,李振偉家種的糧食有些供應不及,自家釀的1000多斤蜂蜜也很快賣完,村里另外兩家被認為誠實可靠且家養牲畜(可自產農家肥)的農戶也加入進來。半年多下來,三戶農民總共賣了6000元的雜糧和蜂蜜。

    李振偉坦言,這樣的活兒并不好干。因為要一擔一擔地把農家肥挑上山,他家的作物總是比別人家的晚播種一星期。算下來,并不比往年多掙多少錢。不過李振偉卻樂此不疲,村里的動物糞便自從化肥出現以后就成了垃圾,常被倒入河里污染水質,如今重新被利用起來。而三戶農民也在影響著其他村民,給莊稼用化肥的還有,但打農藥的少之又少,這對業余養蜂的他來說很重要,“少毒死了不知多少蜜蜂”。

    D

    主婦與小農的溫情互動

    臺灣主婦聯盟的“蘋果醋故事”

    事實上,綠色聯盟推行的定制蔬菜模式在發達地區已行之有年。著名的臺灣主婦聯盟,上世紀90年代起就嘗試直接向農戶購買零農藥殘余產品,買賣雙方協商價格和產品標準,提前支付資金,聯盟結余由所有會員共享。至今,主婦聯盟已發展至3.7萬名會員,覆蓋整個臺灣。

    姚衛華表示,綠色聯盟的目標就是主婦聯盟,眼下她一人已忙不過來,剛剛成立了由9名熱心成員組成的委員會,共同負擔日常采購。

    臺灣政治大學助理研究員于有慧女士是主婦聯盟的資深會員,入會已10年。本月初,她曾到蘭考進行農業考察,在了解到鄭州也有類似消費聯盟之后,表示看好。“這種模式改變了以往消費者走進賣場只有買或不買兩種選擇的局面,可以直接決定產品標準,吃到放心菜;對小農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扶持,提前拿到資金保證了生產投入,避免了市場風險,更能保護一些傳統生產方式不會消失。”

    據于有慧介紹,臺灣主婦聯盟每年都會組織4次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交流活動,還有專職人員抽檢產品,因此會員對聯盟有著絕對的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甚至有了許多溫情互動。“有一年刮臺風,果農的蘋果都被吹落,沒辦法再賣,損失慘重。但主婦聯盟覺得還有辦法,把這些蘋果買來做成蘋果醋,并在包裝上寫上這段故事,一樣受到了會員的追捧。”

    而對綠色聯盟來說,這種互動剛剛開始。他們曾請河南農大的教授去給生產者免費傳授有機種植技巧,而郭明亮也一直在壓抑漲價的沖動:“賠錢也不能再漲價,一漲就更難推廣有機菜。我要是做不下去,這么多朋友以后吃什么?”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