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稻收割季節,記者來到我省沿黃武陟、原陽稻區采訪,廣袤的田野上辛勤勞作的農民隨處可見。
10月28日,在武陟縣詹店鎮何東營村,記者沿人民勝利渠一路北上,只見一男子正在收獲過玉米的地里整茬。他叫何小中,今年56歲,兒女均在外打工。由于種水稻勞動強度大,他放棄了已種植20多年的水稻,改種玉米。據他講,種玉米只用澆兩次水就行了,而種水稻,自插秧到收割要澆7至8遍水,打好幾遍藥,特別是插秧,需要在一到兩天內插完,而一個壯勞力一天才能插一畝,不得已還得請人。他說,他已有七八年不種水稻了。
何東營村村民何老根和何希州稻田里的水稻長勢不錯,馬上就要收割了。他們說,之所以沒有種玉米,是因為這里地勢太低。玉米是旱作物,經不住淹。種地只是顧個口糧,花錢要靠打工。會開推土機的何希州,打工一個月能掙3000元。他詼諧地說:“打一個月工,比種兩年田還強。”
詹店鎮魏莊村村支書魏中計告訴記者,他們村總共1100多口人,常年在外打工的有400到600人,均是青壯年,由于種水稻投勞大,他們村10年前水稻種植面積為300多畝,現在只有100多畝。
離開詹店鎮,記者來到該縣喬廟鄉,該鄉馮丈村村支書丁恒昌說,勞動力外出打工是種稻難的一個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水。種植水稻時間性強,晚插幾天秧,就會造成減產。而這幾年由于引水量小,加上最需要用水的時候不一定能來水,老百姓交水費的積極性就不高;而收不到水費水利管理部門就不放水,造成用水上的惡性循環。
據介紹,武陟、原陽兩個縣的稻區,原來都是鹽堿低洼地,種一葫蘆打兩瓢。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兩縣開始種植水稻以來,由于是引黃河水澆灌,富含多種有機物質的黃河水,不僅澆灌出了口感好、營養價值高、非常有利于人體吸收的弱堿性水稻,解決了當地農民的溫飽問題,成為他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且經過黃河泥沙的淤積,改善了當地的土壤結構。原陽大米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米”,其實就是由黃河水澆灌的、經過黃河泥沙淤積而改善了土壤結構的鹽堿地上長出的。因此,種植水稻對稻區的農民而言自然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但由于黃河來水量小和青壯年外出打工等原因,幾年來稻區的稻田面積出現了大幅下滑。據武陟縣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該縣水稻種植面積最多時將近10萬畝,而現在只有6萬多畝。原陽縣農業部門提供的數字是:該縣水稻種植面積最多時達40多萬畝,而目前只有26萬多畝。這說明,兩縣的近20萬畝稻田改種了玉米等其他農作物。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