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為中國的糧倉,擔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千斤重擔,而駐馬店市,則以“中原糧倉”的責任,擔當著河南在中原經濟區的建設、騰飛的基石。中原經濟區整體的帶動下,駐馬店在肩負基石重任的情況下,想要抓住機遇,突破常規,改變經濟面貌總體落后的市情,需要更多的觀念變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因此提出,由“產糧大市”邁向“農業大市”,以農洽會為契機提升工業支撐,在中原經濟區發展中,做好了“不犧牲農業”的最根本基石重任。
產糧大市 倉儲重擔 發展基石
駐馬店是典型的農業大市:人口多、基礎差、底子薄,經濟總量很小。占全省8.6%的人口,只擁有4.6%的GDP和3.3%的工業增加值,地方財政收入僅占全省的2.6%,很多年來,始終沒能擺脫“農業大市、工業小市、財政窮市”的窘境。然而,就是這個經濟總量如此之小的地級市,糧食產量在河南省乃至全國,卻占有重要的位置。駐馬店是全國、全省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常年糧食產量130億斤左右,占全省八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省七分之一,素有“中原糧倉”之美譽。駐馬店不僅解決了全市860多萬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每年還向國家提供70多億斤商品糧。近幾年,每年的全國小麥收割“開鐮”儀式,均在駐馬店市舉行。
“產糧大市”如何變為“農業大市”,如何做好中原經濟區“不以犧牲農業為代價”要求的基石重任?面對這些問題,駐馬店市近年來持續探索“農業田野里如何長出工業大樹”的戰略,走出了一條以“農”定“工”,以“工”促“農”,工農互動和諧發展的新路。通過農產品加工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從而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讓農業真正成為一個強市富民的產業。
在這樣的策略下,駐馬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250家,其中包括:700萬畝的優質小麥吸引來徐福記、大程面粉、豐盛糧油等外地企業;泰國正大集團與天方藥業聯手用玉米生產獸用金毒素,“魯洲生物”深加工玉米,年產淀粉糖系列產品項目;臺灣頂志油脂工廠一口吞下了全市的芝麻項目。江蘇維維集團在正陽投巨資建花生油和花生蛋白粉生產線,年消化花生10余萬噸的項目。
這些龍頭企業以“公司+農戶”、“市場+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帶動了農畜產品加工轉化,拉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畜產品的附加值,推動了農業產業化、農區工業化的進程。在產糧大市變農業大市的步子上,既大又新,令人耳目一新。
以農促工 立足定位 后勁十足
作為傳統農區,駐馬店工業“個不高、塊不大”。如何謀求工業做大做強呢?為此,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定下策略:巧借外力、勇闖市場。1998年起,連續利用舉辦13年的全國東西合作盛會,即今年更名的“全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以農促工,推進工業化的快速發展。
13年對外開放的成功實踐,“全國農洽會”已成為駐馬店叫響全省、全國的品牌和名片。通過對外開放,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駐馬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通過“全國農洽會”平臺,駐馬店市實施支持企業參與并購、聯合重組和資本運作,引進戰略投資伙伴,開啟了被當地人稱為“找婆家”的大幕。如駐馬店天方藥業與中國通用、藍天集團與平煤集團、華駿車輛與中集集團、駿馬化工與中國昊華、熱電廠與國電集團等實現了戰略性強強聯合,使駐馬店的優勢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不斷地做大做強。
現在的駐馬店,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半掛車生產基地、最大的調味品生產基地、最大的布膠鞋生產基地和全國大型甲醇生產基地。隨著一大批重點工業項目的建成投產,駐馬店的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能源和煤化工、醫藥、食品、建材、輕紡、制造等支柱產業。
據統計,2011年前三季度,駐馬店全市完成生產總值859.34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業繼夏糧豐收后,秋糧有望繼續增產,全年糧食產量預計達676.89萬噸,增長近1%。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52.6億元,增長23.95%,連續6個月居全省首位。第三產業發展活力增強,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7.7億元,同比增長17.5%。
另外,令人欣喜的是,駐馬店全市的財政總收入達61.4億元,增長達到31.2%,財政的收入,也促進了各項工作的突破性發展。如重點工作取得新進展,重點項目建設順利實施。19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1.2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94.2%,居全省前三位。111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8.46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2.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4.6億元,增長26.4%。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1家,實際利用外資1.18億美元;實際利用省外資金93.6億元,增長51.5%,居全省前三位。12個產業集聚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市的55.7%,新增就業人員占全市的40%。改革創新也取得更多的新成效,民生項目也得到持續改善。
任務負擔的起,位置尋找的正,發展思考的清。駐馬店市在做好“不犧牲農業代價”的中原經濟區發展基石的同時,善于利用機會,敢于創新模式,精于政策融通,為農業大市“農業與工業兩只手同時抓,兩只手都要硬”開創了新局面,風鵬正舉,潛力無限。
常懷憂患 自知而明 奮發圖強
作為一個經濟規模不算強大的地級市,駐馬店常以憂患意識促進各方面的工作。駐馬店市認為,與其他地方比起來,駐馬店這樣一個農業大市、人口大市、發展中大市,在轉變發展方式、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實踐中,更需強化憂患意識。歷來的貧窮落后的帽子、發展緩慢的經濟態勢、低產業層次、環境、土地的制約,干部意識的落后、作風的不夠踏實、“怕、懶、滿、虛”的總體行政風氣,都制約著以領導方式轉變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先有憂患而后有奮起,敢于奮起才有碩果累累。
從憂患意識做起,從思想認識、工作實踐中探索領導方式的轉變,駐馬店市立足市情實際,對市情做了充分的了解。古語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從自知之明到破除成規,打破理念,駐馬店從而再度起航,成為中原經濟區的發展的基石、又成為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新動力。
深懷憂患意識,使駐馬店能真正做到勇于改革、善于創新,激發開拓進取、創新創造的內在動力,在創新中轉變方式,在創新中實現突破,在創新中跨越發展。把創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領導方式的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各方面的創新,從改革中創出新天地,在發展中探出新路子。
首先,駐馬店市認識到增創糧食生產新優勢。國家規劃新增千億斤糧食,駐馬店承擔39億斤,居全省第一。既要工業化,又要保持糧食穩定增產,就必須理順工業農業發展關系。創新“三化”協調發展理念,向農業發展思路轉變要糧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要糧食;增強糧食生產科技支撐力,向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要糧食;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向農業經營方式轉變要糧食。
再者,尋求工業經濟新突破。從項目帶動新方法上尋求突破,把項目作為“第一抓手”,以“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理念,引進徐福記、維維集團等一批工業項目,促成一批重點企業與昊華、通用集團等央企的戰略合作,探索傳統農區合作發展共贏的路子;從產業集聚區新平臺上尋求突破,把產業集聚區作為加快農區工業化的有效載體,著力破解資金土地“瓶頸”,營造經濟發展“新高地”;從低碳環保新理念上尋求突破,著力發展高科技、高效益、高就業、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業企業,促進工業經濟健康發展。
第三,探索城鄉統籌新路徑。針對傳統農區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駐馬店實施“三區兩縣一體化”戰略,把驛城區、經濟開發區、市產業集聚區和遂平縣、確山縣統一規劃、帶狀發展,把中心城區周圍200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城鄉一體化的推動區、新型工業化的先導區,以產興城,產城融合,初步形成了市中心城區、縣城、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鄉體系。
通過這些舉措,駐馬店市在轉變為民、創新為民的發展道路上,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憂患而后明,明曉而后發,天中之城駐馬店,正以全新的姿態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大潮中奮勇向前,既為基石,又為動力。
(來源:“人民網-農村頻道”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