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催生花千樹——文化體制改革"商丘探索"紀實


    作者:宋華茹    時間:2011-10-22





    編者按: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作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河南在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強省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本報今日首先刊發商丘市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的實踐,以期引起各地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努力,共同推動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

    新華網河南頻道10月21日訊 大河網-河南日報報道: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蓄勢階段,這里率先破冰起步,組建演藝集團,被中宣部贊譽為“一大創造、一大貢獻”;

    在繁忙的農業生產中,這里的農民一手拿鋤頭,一手舞筆墨,形成了文化大軍;

    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這里的主政者狠抓文化建設不放松,不惜投入,全力扶持,打開了文化發展的廣闊空間,成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

    ……

    這里,就是商丘。今天,在中央發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之際,解讀“商丘探索”,十分有借鑒意義。

      演藝集團握指成拳遨游市場

    激活文化的一池春水,一個核心的推動力在于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的配置作用。商丘文化體制改革就從這里起步。

    2004年初,商丘市豫劇團成為改革中率先“吃螃蟹”的文藝團體。該團與張弓酒業“聯姻”,更名為商丘市豫劇院。

    好比春潮破冰,此舉打開了商丘文化體制改革的閘門。2006年下半年,商丘市整合文化資源,以商丘市豫劇院為龍頭,將21家文化企業組建成為一個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型文化經營實體——商丘演藝集團。演藝集團積極聘請外地多家演出公司經理作為經紀人,建立起一支龐大而精干的經紀人隊伍,一手聯院團,一手聯市場,將院團的觸須不斷伸向全國。目前,商丘演藝集團已經開拓了遍布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00多個縣(市)的演出基地。

    布網絡、推精品。幾年來,商丘演藝集團不斷推出有分量的新劇目,如深受觀眾歡迎的《連心橋》、《冤家親家》、《春風拂柳》等。2005年,他們新編的大型古裝豫劇《浣紗記》一舉奪得河南省文華大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2008年,商丘演藝集團總經理陳新琴摘得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實現了商丘戲劇史上零的突破。

    2010年,他們的新作《花木蘭》又推向了北京,演到了臺灣。在臺北、高雄兩市亮相,引起了臺灣觀眾的強烈共鳴。

    而今,商丘演藝集團已經邁向演出與休閑多元經營的文化創意企業。他們與嘉年華影視公司合作建起了豪華放映廳,正在融資1.5億元籌建集旅游、演出、文化創意和休閑購物于一體的商丘文化大觀園項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視察商丘演藝集團時稱贊其改革創造的經驗“路子正、方向對、效果好”。

    文化專業村風景獨好

    “中國畫虎第一村”——商丘王公莊村,如今已經成為河南文化的一個符號、一個品牌。將優勢文化資源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優勢,商丘探索出了一條內陸農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讓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改變了生產生活模式,過上了既有“詩意”又有“效益”的文化生活,民間文化呈現迅猛發展勢頭。

    上世紀80年代初,王公莊村村民肖彥卿、王建民等外出打工接觸到美術行業后,眼界寬了,就想著靠畫畫發家致富。1998年,“四大虎王”畫的第一批7張虎畫以每張100元的價格賣出。從此,王公莊虎畫在全國繪畫市場價格一路飆升到幾百元、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從事畫虎人員隊伍逐漸壯大。王公莊人也逐漸意識到,闖文化市場也得像工業生產一樣,需要規模化經營,才能獲得經濟利益最大化。于是,連接畫虎村和外面市場的經紀人應運而生,他們的穿針引線,迅速將市場的“點”縫成了“面”。現在的王公莊1366人中有500多人從事繪畫產業,已輻射帶動周邊河南、山東兩省三縣數千農民從事農民畫的生產與經銷,形成了以王公莊為主的農民畫家群,年繪畫作品3萬余幅,產值突破5000萬元。作品全部以銷定產,實現了零風險,全國大中城市都有銷售點,還有20%的作品進入了美國、新加坡、韓國等國書畫市場。劉云山部長親自賦詩一首稱贊他們:“荷鋤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畫虎雄。潑墨豈只為斗米,虎虎生風長精神。”

    一花不是春,百花春滿園。在商丘,除王公莊虎文化專業村外,書法、雜技、嗩吶、泥塑、麥草畫、宮燈制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專業村在政府的引導、鼓勵下應運而生。夏邑縣火店鄉主打產品宮燈掛上了天安門城樓和北京人民大會堂,目前生產53類100多個宮燈及其上下游品種,年銷售收入3.8億元,帶動周邊鄉鎮從業人員達6萬余人。寧陵縣劉樓鄉侯樓村40余戶年加工陀螺200萬個,年產值1400余萬元,其產品除暢銷全國各地玩具市場外,還銷往韓國、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文化的影響力讓這些名不見經傳的村莊成為河南熠熠生輝的“名片”。虞城縣被命名為“木蘭文化之鄉”,寧陵縣被命名為“葛天文化之鄉”,睢陽區被命名為“中國火文化之鄉”,“商文化之鄉”也在申報中。

    文化產業的壯大又反哺文化、繁榮文化,商丘的農村文化產業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目前,商丘全市文化專業村達18個,從業人員近十萬人,年產值4億多元。

    公益文化事業惠民潤民

    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商丘市在拉開文化體制改革大幕之初,就把目光對準了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他們將政府財政供給的文化館、文物隊、博物館、藝術研究所、演出管理中心、群藝館等8個公益性文化單位進行三項制度改革,實行了全員聘任制、崗位管理制、績效工資制,推動文化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大步向前,各級文化站、村級服務網點、農家書屋建設如火如荼。農家書屋是商丘公益性文化體制改革中致力于實現文化惠民的重點民生工程之一。2009年,商丘市共投入560萬元,按照每個2萬元的配置標準建設,目前全市有農家書屋280個,為廣大農民建起的是一座座“知識庫”,一個個“加油站”。

    ——群眾文化活動精彩紛呈。該市以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等為主題,開展了“五個百”活動,即廣場文化百日百場演出活動、愛國電影百部萬場放映活動、愛國主義歌曲百首“六進”活動、書法攝影美術作品百日展覽活動、百佳文化廣場創建活動,為群眾奉獻兩萬場次的文藝演出和電影放映。

    ——積極出臺政策,大力扶植民營文化產業進入文化市場,逐步培育出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民營文化市場主體。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為切實保證文化惠民,提升文化服務水平,商丘市各級財政在文化與體育傳媒方面投入達7.77億元,年均增長25.7%,高出同期一般預算收入增長5.6個百分點。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