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函谷紅”茶的久拓茶葉公司銷售部經理王代良20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9月16日上市以來,每天都能接到三十多個求購電話。”
三門峽地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接合部,屬亞熱帶和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混合地帶,尤其是盧氏縣西南山區一帶,光照、雨水、溫差、水質等條件都適合茶樹生長,是生產高山云霧茶、生態有機茶的最好地區之一。今年2月,省委書記盧展工在三門峽市調研期間,針對盧氏縣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提出盧氏發展茶產業的設想。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在充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在盧氏縣西南部的瓦窯溝等7個鄉鎮試點種植茶葉1038畝。新采摘的茶葉經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陜西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驗,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技術標準。
為做大做強茶產業,今年6月,三門峽市政府與福建省九拓茶業有限公司簽訂框架協議,合作開展三門峽紅茶的研制和開發。因成功研制開發信陽紅茶而聞名的九拓茶業有限公司,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推出了三門峽“函谷紅”茶,并于9月中旬順利上市,使中國紅茶產地又從信陽向北推進了300公里。
業內人士認為,三門峽屬高緯度茶區,產茶芽肥葉嫩,具有持嫩性好、芽葉肥壯、水浸出物豐富、耐沖泡等特質,特別是影響香氣和滋味的芳香物質、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堿含量適中,茶葉內在品質較好。
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說,茶產業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為農民開辟的一條致富增收新路,茶農僅賣茶青每畝就可收入5000元左右,高的可達8000元,加工后效益更加可觀。
據介紹,日前出臺的《河南省茶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已將三門峽市盧氏縣納入全省茶葉生產加工開發帶。三門峽市據此制訂了茶產業發展十年規劃,提出近期種植茶樹2萬畝,到2020年全市發展茶園10萬畝。目前,三門峽市已經建立紅茶生產加工基地,現有制茶車間4000平方米,年可生產紅茶10多萬公斤,產值可達2億元。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