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既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更是一個促進產能轉移,打造河南省第三個萬億產業的良機。”7月28日,2017河南服裝巧媳婦工程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在鶴壁召開。會上,“扶貧創新、空間重構、產業升級”成為熱詞。
本次會議是由省婦聯、省發改委、省工信委、省扶貧辦、鶴壁市政府與河南省服裝協會聯合主辦,旨在推廣“巧媳婦工程”產業扶貧經驗,推動河南服裝業抓住產能轉移的戰略空窗期,締造全省第三個萬億產業。近40家有意向在河南做輕資產轉移的沿海服裝企業參加了本次會議,并在會后與各服裝產業聚集區和帶著招商項目來的市、縣進行了項目對接。
巧媳婦:最需要扶的“貧”,承接產能最大的“寶”
“巧媳婦工程”起源于2011年,是在沿海服裝業因成本上升、招工艱難而被迫向內地及東南亞轉移時,由河南省服裝協會發起的。當時,作為農業大省、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竟然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用工荒。為了解開這道難題,省服裝協會會長李剛跑遍了34個貧困縣200多個村莊,找到了那些“被隱身”了的巧媳婦。李剛稱他們為“三無四最”女人。這些因為孩子小、老人老,無法到外地打工的留守婦女,一方面“無奈地留守家中”、“無助地忍受著貧窮”,“無聊地打發大量空閑時間”;另一方面又是“思想最穩定,責任心最強,最渴望工作,最需要花錢”的群體。這個群體在全省不少于600萬人,而這些人正是被閑置的優秀勞動力資源。她們扶貧工作最需攻克的“堅”,也是承接產能轉移最大的“寶”。
如何把這筆潛在的財富變現?“巧媳婦工程”的基本工作思路是:
一是由行業協會統籌規劃布局,由地方政府組織,共同建設巧媳婦工廠。
二是以貧困縣為重點區域展開,以適宜發展服裝業的優勢縣為先導,接長板、補短板,形成產能基礎。
三是巧媳婦工廠由巧媳婦能人帶頭,由行業協會提供引導,導入扶貧扶持資源等一條龍服務,培育造血功能,逐步實現自主自立。
四是努力探索系統性幫扶路子,鼓勵巧媳婦工廠市場化自主運營,從扶貧攻堅入手,逐步由脫貧走向創富發展,成為地方可持續的主動產業。
截至2017年6月,全省已經建成“巧媳婦工廠”600多個,安置留守婦女58萬人,創造產值數百億元,幫助數十萬個家庭脫貧。
扶貧攻堅+產能轉移:雙引擎驅動機不可失
近幾年來,隨著沿海服裝業產能轉移,河南服裝業增長率已經連續5年保持在兩位數,增長額居全國首位。這一良好勢頭完全得益于河南服裝業充沛的生產要素資源:
優越的區位優勢:全國主要服裝原材料基地、市場與河南都在24小時生活圈內。所有原材料在接到訂單后都能在一天內送到廠區。
完善的基礎設施:河南有全國最發達的交通路網,高速公路里程全國最長,公路村村通全部實現,農業大縣人口大縣集中在豫東豫南地區,地平,路通,電力充足,通訊便利。
強大的產業基礎:近年來,河南服裝業從全國排名十多位,一躍進至全國第五。產品以女褲為突破口,覆蓋了女裝、男裝、童裝、工裝、運動裝等幾乎所有服裝門類;生產從代工到品牌,大小企業近萬家;全省開設服裝專業的院校50多所,年輸出人才近2萬人,全省獨立設計師、制版師工作室400多家。這些為河南服裝承接產能轉移,打造萬億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低廉的綜合成本: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業的增收空間極為有限,而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業可容納的勞動崗位越來越少。有數據表明,河南10個人口超百萬的縣,人均GDP均徘徊在20000元左右,甚至低于經濟欠發達的內蒙古及云、貴、川地區。河南每年有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其中相當多的人在沿海地區從事服裝業。僅在常熟市就有20多萬河南人從事服裝加工、貿易、運輸工作。在貧困縣區還有600多萬急需工作,亟待扶貧的巧媳婦。
打造河南服裝萬億產業機不可失
服裝業的產業特點是:市場容量大,產品彈性小,吸納就業多,帶動能力強,綠色環保無污染的民生產業、日不落產業。最適合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交通強省。一個強大的服裝產業園區就能帶動產業鏈上從紡織、原料、輔料、物流等全產業鏈運營,也能帶動園區周邊的房產、餐飲、購物、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發展服裝業應該成為河南省的戰略選擇。
未來的服裝業是渠道為王?還是產能為王?從短期看,傳統的營銷渠道正在經受互聯網的沖擊、重組。誰占有了新渠道誰將獲得極大的回報。但從長遠看,互聯網經濟的核心是去中介化,作為中介的渠道最終會越走越輕。而不論渠道輕重,具體的商品生產將永遠保持實實在在的“實業”地位。而服裝作為工業中的常青樹,市場對產量的需求幾乎永遠不會減少。
因此,產能為王是服裝業永恒的真理;因此,占領產能高地是河南服裝業擴大在國內、國際服裝業發言權的戰略任務。
有數據表明,2016年全球服裝業產值達1.4萬億美元。其中,中國造占據半壁江山。中國已經是世界服裝工廠了。目前河南服裝業產值排全國第五,但2016年產值還不到3000億,僅僅是第一名廣東省的零頭。這是河南的差距,也是河南的機會。抓住機會,河南服裝就有可能在未來的國際服裝業格局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劉明倩)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