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規格,內容最實,效果最佳……
本周,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河南省副省長、鄭州市市長王新偉率領鄭州市黨政考察團,以近兩年“罕見”的最高規格赴上海考察學習,并舉行市情推介會暨項目簽約儀式。
一邊是國際大都市,一邊是國家中心城市;一邊是長三角“龍頭”,一邊是中原城市群“強引擎”;一邊是長江經濟帶“排頭兵”,一邊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為什么學上海?要補哪些課?最高規格赴上海取經,透露鄭州發展哪些重要信號?
一、為什么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開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本次高規格“取經”的大背景如下。
第一,鄭州全面邁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本月初,圍繞鄭州中心城市及都市圈建設,河南省先后舉行了兩場高規格專題會議。
7月3日,河南省委省政府舉行專題會議,強調牢牢把握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向,加快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尹弘出席會議并講話。
7月18日,就在鄭州黨政考察團出行前,河南省省長尹弘主持召開省都市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強調加快推進鄭州、洛陽兩大都市圈建設,不斷增強集聚輻射能力,打造全省經濟發展增長極。
這兩場會議,以及最高規格取經上海,都標志著鄭州全面邁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在這兩場會議背后,則是近年來中央和河南省對鄭州重視程度的逐漸加深。特別是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密集謀劃鄭州發展,包括國家中心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帶來大量政策紅利……
而從城市本身發展的角度來看,鄭州也交出了一份傲人的“答卷”: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經濟總量躋身 “萬億俱樂部”; 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589.7億元,占全省的21.4%,總量居全國城市第15位;2019年,進出口總額4129.9億元,占全省的72.3%,居中部城市首位……全面復工復產以來,鄭州發展更是強勢反彈。3月當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分別高于全國、全省5.3和1.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均高于全國、全省水平。3月經濟數據反彈回暖的背后,是鄭州良好發展之“勢”的體現。
可以說,無論是從城市自身發展角度,還是從政策紅利角度,鄭州都到了邁入國家中心城市發展的新階段。
第二,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鄭州需要借“機”借“勢”。
面對大疫當前、危中有機的復雜形勢,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了當下各地面臨的共同發展背景。國內大循環必然是跨越南北、東西互濟的循環。中央這次對新的發展格局的部署必將更大力度地推動南北、東西互動,推動整個北方地區在中國產業鏈、價值鏈重構中重新定位、加速成長。
而正是在這樣的新發展格局之中,鄭州更需要借“機”借“勢”,更快更好更牢固地樹立國內大循環中的中部戰略支點。
正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與鄭州黨政代表團一行座談時所說,“上海與鄭州都承擔著國家戰略任務,合作前景廣闊。希望兩地加強戰略協同,深化交流合作,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共同發展,攜手服務好國家發展大局。”
二、學什么
耦合共生的產業體系、制度性改革及上海服務
取經上海,鄭州應該學什么?
在與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座談會上,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給出了此行學習的目標:這次率團來滬,旨在認真學習上海實施國家戰略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做法,進一步深化兩地各領域合作,更好謀劃推進鄭州發展。
除了這兩個總體目標之外,從本次考察諸多細則中,還是能看出來鄭州本次取經的幾大重點方向。
第一,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耦合共生的產業生態。
鄭州在邁向國家中心城市新階段的過程中,要打造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構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之間“相融相長、耦合共生”的產業生態。而上海幾乎可以說一直在引領我國先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2019年以來,上海工業投資增長11.3%,連續21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投資中不乏國產大飛機、特斯拉這樣的大項目,上海一直希望在新一輪全球高端裝備制造話語權的爭奪戰中扮演“急先鋒”角色。
更重要的是,上海已經探索出一條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之間“相融相長、耦合共生”的關系。特別是在工業互聯網和產業數字化方面,上海更是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早在2017年,上海就引進海爾卡奧斯,推動松江區獲批全國首個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今年3月24日,還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上海就提出將打造工業互聯網2.0升級版。
本次“取經”的重點是虹橋商務區,特別是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等經驗。
對于鄭州來說,一方面,隨著上海、杭州及南京等一二線城市踏上“回歸”制造業的道路,城市的服務業發展正加速與制造業提升“綁定”,鄭州需要搶抓趨勢和機遇;另一方面,鄭州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創新能力不強,先進制造業占比不高等產業短板,也迫切需要學習上海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的具體做法,針對實際存在的短板拿出改變的措施。
第二,以制度性改革引領新一輪開放。
從全國第一家保稅區到第一家自貿區,從第一塊土地批租到第一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上海用實踐一次次證明,“同樣的政策只要給上海,上海人總是會做到最好。”
可以說,“開放”刻在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基因里,而這種“開放”靠的不僅是“敢于,勇于探索”的底氣,更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通過改變一些規則,利用制度性改革釋放出的紅利,特別是市場化、法治化,平臺思維、生態思維,市場邏輯、資本力量等因素。
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上海始終是中國當之無愧的對外開放新高地。而鄭州在國家新一輪開放過程中,也占據著相當的分量、承載著巨大的責任。
謀劃大開放、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三年計劃、突出開放功能提升等,“開放”是貫穿著鄭州近期多項政策措施的核心之一。
如何學好上海制度性的改革成功經驗,如何將開放以更加系統、制度性的方式搭建起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成效、深度等,都將是留給鄭州下一發展階段的關鍵命題。
第三,引領都市圈建設。
本次取經,非常重要的一站是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
考察團詳細了解了長三角區域合作有關政策措施、體制機制創新等情況,表示將認真學習借鑒長三角區域合作“6+2”制度創新,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機制,加快“1+4”鄭州大都市圈建設。
近年來,上海在三省一市的合作中不僅打破了行政邊界,更在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基礎上,用上海動能不斷完善著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出了長三角一體化增長極,以更集中的力量共同參與國際競爭。
7月18日,河南省省長尹弘在主持召開省都市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時強調:“提高站位,科學謀劃,加快推進鄭州都市圈建設,不斷增強集聚輻射能力,打造全省經濟發展增長極。”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實?有著相對成熟的基礎、成效、經驗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肯定是鄭州應該學習的榜樣。
鄭州取經上海,不但可以實現東部和中部互聯互通、互惠互利、優勢互補,而且從更高層面的中國城市群走向來看,還能推動中國城市經濟整體向更高層面縱深發展的變革與實踐。
第四,“上海服務”。
作為中國最具開放引領力的城市,上海提出了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并將“上海服務”放于首位。
“上海服務”既包括城市的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特別是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法治化、社會化、智能化、標準化管理經驗,也包括上海在改善營商環境上精益求精的信念。近年來,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持續用力部署推進。
2017年以來,上海市先后制定實施了優化營商環境的1.0版和2.0版改革方案。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這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中進步顯著,相關目標任務已基本實現。
2020年第一個工作日,上海連續第三年工作開局之際就突出抓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專門研究制定了上海營商環境改革3.0版方案和加強投資促進32條舉措。
“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作為當前抓經濟工作最確定的事之一”是上海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最佳證明。
而2019年,鄭州躋身全球營商環境友好城市100強,這既是對上一階段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邁向全國營商環境第一方陣的新起點。
如何學好“上海服務”,將“鄭州”打造成鄭州首當其沖的城市品牌,也是本次取經的重要內容。(文/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 楊建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