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河南省用連續的“大動作”迎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一周年的重大時刻。
“大動作”包括高規格啟動全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觀摩活動、時隔半年再次舉行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推進會議暨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以下簡稱“第四次會議”),而且,最為重要的是“第四次會議”還提出了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保護治理的河南范本、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做出“河南貢獻”等新提法,同時它們也是對今年年初發布的《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中提出的“在全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桿”所進行的進一步細化和升華。
這些“大動作”既包括通過觀摩來梳理、總結和驗證過去一年河南省內沿黃區域治理取得的進展和成就,也通過“第四次會議”更加清晰地謀劃、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9月1日,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座談會上強調了“三個更進一步”,而在筆者看來,“第四次會議”的主要精神就是在學習和貫徹精神、提升載體功能及強化擔當方面均往更具體、更細節、更落地的方向邁進了一步。
筆者看來,“第四次會議”用了兩句經典表述總結了過去一年河南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的主要思路。
第一句是:以生態廊道建設為抓手強化沿黃地區生態保護,以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為抓手建設森林河南,以重大防洪工程建設為抓手確保黃河安瀾,以“四水同治”為抓手開展綜合治理,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為抓手帶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實現良好開局。
這句話從抓手到主要方向、從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把過去一年河南沿黃區域的各類動作做了清晰、簡明的總結。
第二句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是先手棋,高質量發展是必答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的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這兩個比喻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辯證關系說得非常清楚,可以說,一周年之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河南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那么,下一步河南將如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呢?“第四次會議”也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首先,要準確把握好四個關系。
“第四次會議”強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準確把握好四個關系。
保護和治理的關系,全力以赴“保”,系統全面“治”,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深刻認識抓生態保護就是抓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保護生態,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黃河內外的關系,堅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協同推進,推動流域保護治理融合貫通;山水林田湖草沙的關系,牢牢抓住保護黃河的目標、治理黃河的重點,統籌推進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動全省生態系統整體好轉。
其中,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要求,對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協同推進的要求,對山林田湖草沙統籌推進的要求,將是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其次,打造大江大河保護治理的河南范本,重點聚焦在五大任務上。
“第四次會議”明確提出,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水平,要聚焦重點任務,并將之細化為五個方面。
其中,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強調“點”“線”“面”思維;防洪減災方面,強調統籌防洪、河道和灘區治理;污染防治攻堅方面,強調抓住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實施攻堅;節約集約用水方面,三產分別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生態為民方面,強調加快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勝勢。
這些重點任務就是將具體的工作方法用“手把手”的方式教給了各地市和縣域。
第三,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做出“河南貢獻”,要做好“四個結合”。
本次會議,最大的新意之一,就是強調要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做到主動推進生態保護治理與尊重自然規律、加強污染防治與加快產業轉型、強化資源環境保護利用剛性約束與創新生態保護體制機制、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四個有機結合”,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做出“河南貢獻”。
筆者看來,這個提法的本質還要落腳在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提出的:人與產、人與城的關系上。
想真正做好、做實“河南貢獻”, 既需要通過農業高質量發展、文旅高質量發展、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等方式,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構建綠色產業生態,也需要以中原城市群建設為中心,高水平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推動各區域中心城市錯位發展,以及縣域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順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強化中心城市帶動,加快構建現代城鎮體系,推動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向城市圈集聚、向城市群集聚,由此帶來高質量發展和生態保護環境雙驅動。(文/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 楊建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