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和消費者有“冷”有“熱”


    時間:2012-08-23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如今已被商家包裝成了“中國的情人節”。七夕來臨之際,部分商家忙于促銷,消費場所借機提價,不少年輕人也借七夕的名義出入各種消費場所。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對這個節日沒有什么感覺。”消費者對傳統節日的“冷”“熱”參半,讓人不禁思考,傳統節日究竟應該怎么過?

    商家促銷“熱”

    8月22日,記者在鄭州市花園路的一家大型商場了解到,部分商家在七夕節前3天就推出了打折促銷活動,各個零售小店也分別推出了滿贈、到店有禮等小活動。隨后,記者致電鄭州市一家稍有名氣的西餐廳預訂七夕當天的餐位,被告知當晚每個餐臺均有最低消費。相比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中國情人節”正被商家逐步接受并重視起來,商業熱潮已從零售業向餐飲、旅游、服務業蔓延。

    市民“冷”靜瞧

    相對于一些年輕情侶對七夕消費的情有獨鐘,多數人還是對高消費表現得很理性。記者從一些高校了解到,時下學生情侶比較流行“網上獻愛情”。比起逛實體花店,他們更熱衷于去網店買花,不僅價格便宜,送花的方式也很個性、浪漫。

    “過節不一定都要與‘花大錢’聯系在一起,也可以在平淡生活中享受浪漫。”在銀行工作的王進告訴記者,他不打算借七夕出去消費,準備下班回家給太太做頓飯慶祝節日。

    傳統少“內涵”

    七夕來臨,商家與消費者為何有“熱”有“冷”?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認為,盡管七夕從漢代延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其活動形式和精神內涵卻被人們逐漸忽略了。因此,當傳統節日與“假日經濟”相遇,只是多了一個商機和消費理由而已。

    在采訪中記者也注意到,無論是商家促銷的禮品,還是情侶之間愛情的表達方式,融進七夕元素的很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俗文化也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節日的傳承和創新,需要政府的支持、媒體的宣傳、商家的推動等多方參與。創造性地賦予節日新內涵,才能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魅力。”劉道興說。
    (來源: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