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筆者從方城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獲悉,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于日前發布《關于公布首批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的通知》,方城成為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之一。
據了解,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全域旅游發展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創建單位對區域創新發展理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經地方縣級人民政府自愿申報、市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推薦(省直管縣直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專家審核,最終確定方城縣等22個市(縣)為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2008年,方城縣提出“旅游興縣”戰略,2009年,通過對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充分挖掘和大膽運作、包裝、宣傳,使“張騫封侯地絲路源方城”“中華曾氏祖根地”“天下第一古長城”“方城天書巖畫”等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響徹全國,為方城旅游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時間旅游投資快速增長,重點項目紛紛上馬,方城旅游自此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2年,方城縣超前提出了“縣域景區化、景區全域化,連點成線、串珠成鏈,旅游鏈條貫三產,旅游元素進萬家”的發展思路,在全縣樹立起了“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結構圍繞旅游調、功能圍繞旅游配、民生圍繞旅游興”的發展理念,為方城旅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十二年磨一劍。如今,方城縣旅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游客接待量逐年劇增,僅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61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2億元。國家4A級景區七峰山生態旅游區、七十二潭景區節假日單日游客接待量突破3萬人次,位居全市、全省前列。
為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該縣將加快旅游業發展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全縣五大重點工作之一,實施目標管理,建立旅游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旅游工作領導專班,強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為改善旅游道路通達能力和沿線環境面貌,縣財政加大扶持力度投入財政資金4億元,對縣城到七峰山景區、七十二潭景區和縣城到望花湖景區、德云山風情植物園、大乘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兩條主要旅游大道進行了高標準擴建,將原來的雙向兩車道擴建為雙向四車道,沿線設立路燈,種植觀賞性花草樹木,全面進行亮化和美化。為強化旅游市場營銷和宣傳,縣財政設立了旅游宣傳專項基金,每年投入財政資金不低于800萬元。為提升景區品質,縣政府統一組織了七峰山生態旅游區、七十二潭景區、德云山風情植物園等重點景區內部行車道路提升改造,進行全線鋪油,全部建設資金縣財政補貼70%,景區只需承擔30%。為了扶持鄉村旅游農家賓館發展,縣政府出臺了扶持發展意見,鼓勵農戶利用自有房屋建設農家賓館,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活動,每戶依據建設標準和規模縣財政補貼1萬到3萬元。
同時,在政府主導下,先后完成了《方城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七十二潭景區總體規劃》《七峰山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大乘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總體規劃》《埡口—風電場、望花湖、大乘山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編制工作,目前正在編制完善《方城縣全域旅游規劃》和《大七峰山5A級景區規劃》,這些都為方城縣旅游業發展擘畫了“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推進旅游發展空間布局的不斷優化。
多元化開發下活“一盤棋”。?旅游的“吸睛力”就在于讓游客去發現當地獨一無二的、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方城縣打好全域旅游這張“牌”,下好了“山水田林牧、產城文宗俗”多元化旅游要素融于一體的“一盤棋”。目前方城縣全縣已建成了各類景區(點)10余個,其中國家4A級景區七峰山生態旅游區、七十二潭景區馳名中原,德云山風情植物園種植各類花草樹木上百種數百萬株,建成了山體動物園、游樂場,高標準完善了各類游樂服務設施,正在創建國家4A級景區。還建成了中原地區建筑規模最大的道觀——煉真宮,全球曾氏拜謁祖先,尋根問祖的精神家園——古繒國文化苑,被列為紅軍長征八大戰役之一的紅二十五軍鏖戰獨樹紀念地、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紀念館等紅色景點,狀元川景區、白鷺灣旅游區、大乘山文化生態旅游區、三賢山旅游區等一大批新建項目也即將完成建設,構建了特色突出、產品互補、功能完善的縣域景點集群,基本形成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宗教朝拜、尋根祭祖、歷史文化游等多元化的旅游產品結構體系。
連點成線形成產業鏈。為打通旅游環線,該縣著力優化完善交通、綠化、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配套設施,夯實了全域旅游發展的堅實基礎。從方城高速站到七十二潭、七峰山生態旅游區及望花湖、德云山風情植物園、花海水鄉、大乘山生態文化旅游區,開車均在半小時以內即可抵達,形成了一個“半小時旅游圈”,得益于該縣專門修建的兩條雙向四車道旅游公路,將優勢旅游資源七十二潭、七峰山生態旅游區和望花湖、德云山風情植物園、花海水鄉、大乘山生態文化旅游區串成了一條獨特的風景線。
為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該縣大力扶持發展旅行社、星級賓館、商務酒店、農家樂等服務型經營實體,全縣已有3星級賓館4家,按照4星級賓館配置的容錦時尚精品酒店已建成開業,各類商務賓館、農家賓館、度假村等300多家,全縣總接待床位數已突破1萬張,各類社會餐館1000多家。發展國內旅行社、旅行社分社及旅游網點9個,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游客的多種需求。
飛速發展的旅游產業釋放出了巨大的產業紅利。該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開發了方城黃石硯、方城石猴、益姆膏、丹參茶、黃金梨、金木瓜、蠶絲被、木梳等特色旅游商品20余類260余種,其中方城石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方城黃石硯榮獲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金獎、國家名硯及石材金獎;方城燴面、方城火燒、小史店花生粉漿面條、博望鍋盔等地方特色飲食聞名全國。
如今在方城,旅游元素已滲透至每個鄉鎮,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崛起了一批有鄉土記憶、地域特色的名鎮名村,培育了一批鄉村旅游示范區,圍繞國家4A級景區七十二潭景區、七峰山生態旅游區和望花湖、大乘山等重點景區,在拐河鎮的南王莊村,楊集鄉的大河口村,二郎廟鎮的莊科村、吳溝村發展農家賓館、農家樂幾百家,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吃山珍、品湖魚、游農樂”已經成為當地一大特色。圍繞博望鎮黃金梨生產基地,柳河鄉三賢山的萬畝木瓜種植基地,楊集鄉、拐河鎮裕丹參種植基地,二郎廟鎮葡萄園、藍莓園,趙河鎮烏云山千畝櫻桃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觀光、賞花、采摘游項目,著力打造現代農業觀光型和科普型特色旅游點,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莊科村、劉莊村和扳井村先后被評為市級、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二郎廟鎮、拐河鎮被評為國家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把山水文脈、旅游景點、人文景觀、休閑養生、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有機融合,構建鄉村游、文化游、生態游、紅色游、休閑養生游為一體,一日游、多日游相結合的精品線路。
眼下,方城縣提出“十四五”奮斗目標,即用5年時間,再打造3A級以上景區5家,三星級以上旅游酒店5家,三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100家以上。實現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綜合收入年遞增10%以上,到2025年,全縣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年旅游綜合收入突破33億元。(倪申 董振萬 王成 張燁)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