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舉債千億造新城”的消息,使古都開封迅速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據媒體報道,開封擬投資千億元拆遷改造老城區,重現北宋“汴京”盛景,10多萬居民將搬離老城區。“舉債千億造新城”到底情況如何,“中國網事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核心網事)古都開封“舉債千億造新城”
媒體11日報道“河南開封千億豪賭:4年重造北宋‘汴京’”引起各方關注。報道稱,開封市十幾萬市民將在未來4年內從老城區搬離,僅拆遷費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億元。對于一個年財政收入不到50億元的城市來說,拿什么去撬動這1000億元的巨額資金?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網民轉發和熱議。潘石屹在微博中表示:怎么會有這樣勞民傷財的想法呢?開封擬花千億元恢復汴京,不會這么可笑吧……這個計劃是一些干部自以為是,實則思想貧乏,只會拆拆建建的表現。網友“貝塔”在微博中說——我討厭一切復制品,不要重現了汴京的形,卻丟了開封的魂!
在一片質疑聲中,14日下午,開封市委書記祁金立連發三條微博,表示“盡管記者的報道不是我們的準確表述,但開封確實需要這樣做!”“一定會避開‘千城一面’的誤區,一定會打造出一個‘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再次引發網友關注。
(記者調查)政府回應:開封無意再建一個大宋皇城
開封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兼開封市“兩改一建”(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孔祥成說:“開封無意舉債千億推倒一個老城,再造一個新城,更不是建設一個大宋皇城。我們是在推行‘兩改一建’的過程當中,不斷去改變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
記者采訪了解到,開封市的棚戶區面積占河南全省棚戶區改造任務近一半,達580萬平方米。尤其在老城區內,這些多半建于上世紀50、60年代的民房,大部分面積都在50平米以內,許多只有10多平方米,“排隊上廁所”在一些棚戶區仍然是正常現象,而且安全隱患突出。
記者在老城區一些棚戶區內看到,這些成片的棚戶區內房屋陰暗狹小,道路逼仄,水、氣、暖等公共設施配套嚴重滯后,許多居民仍然面臨著吃水難、排污難、取暖難、入廁難的問題。住在這里的70多歲市民楊淑蘭告訴記者,在這又黑又暗的房子里已經住了快40上年了,進屋就要開燈,下雨屋里就漏雨,一年要修好幾回,非常希望能住上改造后的樓房。
雖然不少群眾很期待政府能盡快對棚戶區進行改造,但他們同時要求有合理的補償。順河回族區二道街的棚戶區居民馬玉江說:“我們對棚戶區改造都挺支持,政府只要賠的合理點,別的都沒啥。”
“今年政府專門成立指揮部就是要解決這個民生問題。”孔祥成說,市委市政府在年初做了一個總體規劃,決定用4年時間基本把580萬平米的棚戶區改造完成,并在實施中把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結合起來,改善居民住房戶數約8萬戶。由于這項工作在今年年初剛剛啟動,絕大多數項目都正在實施調查摸底、評估測算、編制計劃和方案、征求群眾意見以及通過市場化運作籌措資金等前期準備階段。
(延伸閱讀)大規模改造會不會破壞古城風貌
古都老城區內大面積的棚戶區改造會不會對既有的歷史遺跡和古城風貌造成影響?是否尊重城市總體規劃?涉及10多萬居民的搬遷問題,能否保證群眾利益?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慮。
開封市政府副秘書長梁東雁介紹說,開封市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已經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同時在老城區內的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也被國家文化部授為示范園區,這次的棚戶區改造,是嚴格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及宋都古城產業園示范區等批準的規模和內容進行實施。
目前,開封市城區人口總數剛過100萬人,在老城區內即古城墻內的居民有近30萬人,這次“兩改一建”將有近半居民從古城墻內搬出。梁東雁介紹說,按照保護規劃,古城墻內建筑高度有嚴格的限制,即新建建筑不得超過15米,加上一些保護規劃內的項目實施,因此改造后古城墻內的部分人口只能外遷,計劃在5年以后把古城墻內的人口控制在15萬人以內。
孔祥成介紹說,限高15米,這樣建筑容積率一般在1.2以下;而老城棚戶區舊房容積率一般在1.2以上,居民的居住面積較小,住房密度大。因此,在改造中,不可能滿足被征收人都原地回遷或就近安置的需求。所以,老城棚戶區改造安置將采取原地安置和異地安置相結合的原則,并對被征收群眾愿意異地安置的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以鼓勵居民外遷,這也是開封市老城棚戶區改造與其他城市的棚戶區改造的最大區別。
對于舉債千億會不會背上巨大財政包袱的疑問,孔祥成解釋說,首先“千億”的概念是外界的一個推測數,其次,政府舉債千億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
他介紹說,開封市的棚戶區改造肯定需要一大筆資金的支撐,單憑財政資金來做是不可能的。具體需要多少的資金量,政府尚沒有做過這個測算,目前也無法進行測算,因為這個需要根據一個一個項目的改造實施中才能清晰,可能是幾百億,也可能超過千億。開封將借鑒國內其它城市的經驗,采取“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的方式,準備通過采取財政補貼、銀行貸款、企業支持和群眾自籌等多種渠道來解決資金問題。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