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高質量農業 河南方城博望鎮靠技術賺錢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1-13





      中央全會激浪潮,鄉村振興民心向,不惜重金請“保姆”,科技先行富路寬。11月12日,地處南陽盆地的河南省方城縣博望鎮,秋高氣爽,風清云淡,剛在鎮里參加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培訓班的前荒村黨支部書記胡士舉說起話來蹉跎滿志:“黨的五中全會給俺農民送來了新希望,發展現代化農業需要大批技術型農民,俺村的黃金梨叫響全國,農民種梨鼓了錢袋,成了高手,外出賣技術,當“保姆”的可多了。昨天,“梨博士”胡世林剛被高薪請走,今天又來了三四波請保姆的外鄉人......”


      產業強村出高手,高薪應聘當“保姆”。一手絕活“賣”技術,產業振興手拉手。博望鎮是河南省最大的優質黃金梨基地、南陽市農業產業化示范鎮。借助國家項目扶持,落實產業扶貧政策,精心培育特色產業,全鎮已發展有機黃金梨2.3萬畝,其中,前荒村種黃金梨3200多畝,實現了人均一畝園,年收30000元的目標,有12戶貧困戶依靠種梨穩定脫貧。借助南陽市籌辦月季洲際大會的東風,建成了1.2萬畝月季花卉園區;還發展精品蔬菜3.5萬畝,良種葡萄5000多畝。這些特色產業的畝均年收入都在20000元左右。


      發展特色產業、奪取高產高效需要是高新技術的支撐。近幾年,各地都“看風使舵”,興起了發展特色產業的浪潮,僅方城縣的趙河、廣陽、券橋、柳河等鄉鎮新發展黃金梨 20000多畝,月季、葡萄等40000多畝,而且鄰近的宛城、社旗、南召等縣、市區的特色產業也如雨后春筍一般。


      特色產業面積迅速擴張,但因不懂技術造成的“種一葫蘆打兩瓢”現象較為突出。而作為“先行者”的博望鎮,不少農民積累了一整套“種管銷”新技術。吃過不懂技術的苦頭后,不少農民在自學農技知識的同時,紛紛聘請有實力的科技“保姆”。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以來,博望鎮先后有70多人應聘外出當上了短期或長期技術顧問。白莊村農民張希周有著17年的黃金梨種植經驗,從2018年開始,他把自己的15畝梨園交給兒子、媳婦經營,自己應聘擔負起趙樓村200畝梨園的科技“保姆”,通過對梨園的技術改進,運用全套新技術畝均收入比過去增加30%以上,達到18000—22000元。


      如今,該鎮不但從事林果業的農民常年外出賣技術,而且由于種植精品蔬菜出了名,應聘外出當蔬菜“保姆”者也屢見不鮮。灣街村15年前就率先發展溫室大棚種菜,種菜高手應運而生,從2015年以來,王世信、李中田等7人長期應聘當“保姆”,靠賣技術年收入50000元以上。其中,48歲的王世信遠赴河北當“保姆”,運用掌握的先進技術,指導當地農民種植精品蔬菜,畝均年收入由幾千元猛增到20000元以上。


      靠技術吃飯,賣技術賺錢,博望鎮農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同時,通過他們的技術擴散,讓從事同樣產業的農民受益,收到了良好的輻射效應。鎮黨委書記張金付說:“這幾年俺這兒的農民學用技術成了專家,種地種出了效益,金梨暢銷國內外,產品出名人走紅,昔日圍著地頭轉的泥腿子也吃上技術飯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號召發展高質量農業,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博望鎮一定要下好先手棋,當好排頭兵啊!”(倪申 張琴 李善喜 潘新賀)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