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平新九論第四篇: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


    時間:2012-07-26





    河南最大的低收入群體是哪個?無疑是農民。

      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肯定是共同富裕。

      一個農村和農民長期相對落后的社會,是無法持續健康發展的。

      一個讓“三農”難題得以緩解甚至破解的地區,是注定引人矚目的。

      “摸著石頭過河”,是對“探索”一詞最直白的詮釋,是對中國前30年改革探索最形象的描述。

      闖關口,搏激流,此路我們不走誰去走?河南必將在由“引領”所引發的觀念碰撞中,繼續摸著石頭過大河——探索走“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

      這條路,打通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市民與農民之間的“任督二脈”,邁向城鄉人民共同富裕。

      這條路,來源于河南人民的長期實踐、不懈探索和銳意改革。

      探索是艱難的、曲折的。放棄探索,既無憂,也無責,但注定一無所獲;銳意探索,鍥而不舍,終會成功。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等不及,“三化”協調等不來,共同富裕等不到。惟有傾其全力,以探索促創新,以探索促突破,以探索促轉變,以探索促發展。

      (一)崛起,還是“塌陷”?探索作出科學回答。

      中部崛起戰略實施后,區域經濟發展風起云涌:湖南積極靠攏“珠三角”,湖北、安徽主動融入“長三角”,山西牽手“環渤海灣”,江西受益在“珠三角”、“長三角”之間……中部六省中似乎只有河南“無依無靠”,又“無人來靠”,面臨“塌陷”的危險。

      投一石而春潮起,舉一子而全盤活。中原經濟區應運而生,恰逢其時。

      如今,中原經濟區國之方略的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國家部委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戰略合作協議不斷出臺,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不斷向河南匯聚,周邊省一些城市積極要求納入中原經濟區戰略規劃……

      探索向前走一步,崛起跨出一大步。

      (二)建設中原經濟區,一條新的探索之路正在延伸。

      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要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樹立務實河南形象。

      這一切,決定著河南的未來。

      這一切,始終離不開探索。

      (三)探索這條路子,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

      創造“中國奇跡”,催生“中國模式”,30多年的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部探索史。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從向前看、埋頭干的“不爭論”,到以人為本、統籌協調可持續的“不折騰”,正是可貴的“基層突破”與科學的“頂層設計”呼應銜接、整體推進,讓中國的大發展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保障。

      現在,我們又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但城鄉差距卻從1978年的1.26:1升至2011年的3.13:1。這是“成長中的煩惱”。

      喊了好多年的“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盡管有了較大改善,但仍舊擺不脫“溫飽中的困局”。

      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亟須規避一些國家曾經遭遇的貧富兩極分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破解“三農”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成為改革開放新階段的“難上之難”、探索攻關的“重中之重”。

      (四)探索這條路子,是立足省情的現實需要。

      “知河南者知中國”。河南難題往往是中國問題的“集中版”:

      河南已是新興工業大省,然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低,約80%的耕地仍舊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增收難成為多數農民揮之不去的心結。

      2011年,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少477元,比本省城鎮居民少近12000元。抽象數字無法概括的,是公共福利的巨大落差,是市民農民之間無形的隔板,是城市鄉村之間高砌的壁壘。

      都市村莊的“蟻族”,立交橋下的“地鋪”,訴說著2000多萬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共同的“鄉愁”和“城困”。“老家不想回,城市留不下”,進城抑或返鄉,他們都更像“生活在別處”……

      城鄉分割造成的惡果,河南人感受最痛楚、最長久、最深刻;消除城鄉二元,河南人的愿望也最強烈、最堅決、最急迫。

      (五)探索這條路子,是站位全局的艱辛突破。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十七大又進一步強調“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部署,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胡錦濤總書記在剛剛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扎扎實實抓好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等戰略任務的貫徹落實,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中央部署,各地探索,基層求解。

      河南給出的答案是:持續探索“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把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突破口,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產區互動長效機制,破解“三農”難題,統籌城鄉發展。

      河南的探索正是中央的殷殷期望,也是全國的發展需要。《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建設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六)這條路子,與河南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一脈相承。

      幾十年一路風雨兼程,河南發展的每一個節點,都有探索留下的鮮明足跡:

      沖出農業的藩籬——

      窮則思變。苦夠了,窮怕了,再也不想這樣活!上個世紀80年代,河南人奏響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春之聲”。

      架起工農業的橋梁——

      “為什么不把原糧加工成食品,讓全國人都吃河南糧?”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省長李長春這樣發問。新思維打開新局面。河南“圍繞‘農’字上工業,上了工業促農業”,“兩篇文章聯起做,兩道難題一起解”,“工農業二十面紅旗”迎風招展,“十八羅漢鬧中原”紅紅火火……全省國內生產總值提前6年實現了“翻兩番”的戰略目標。

      開辟中原崛起“三化”途徑——

      進入新世紀,時任省委書記李克強提出“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構想,并把加快“三化”發展作為基本途徑,東引西進、構建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等戰略相繼推出。河南工業實現“驚人一躍”,新興工業大省地位基本確立,糧食連年增產,“天下糧倉”、“國人廚房”實至名歸,經濟總量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確立“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

      來到新階段,在加快“兩大跨越”、“兩大建設”的基礎上,河南省委審時度勢,推動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持續探索“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務實發展氛圍越來越濃厚,科學發展定位越來越清晰,經濟社會發展中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越來越凸顯。

      (七)這條路子,持續著探索的歷史脈動。

      這一屆河南省委凝聚億萬中原人民的聰明智慧,對以往歷屆省委的探索成果持續、延伸、拓展、深化。

      “兩不犧牲”,緊扣科學發展這一時代主題;

      三個“新型”,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

      一個“引領”,致力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

      “三化”協調,架起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市民與農民之間融會貫通的金橋。

      一個轉變,以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抓住了發展的決策之源、執行之力、落實之基。

      方式一轉天地寬。繼承中創新,持續中提升,河南走出了一脈相承、因時而變的發展之路,一步一個臺階,邁向了“三化”協調、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科學發展的新境界。

      (八)這條路子,與基層干部群眾生動鮮活的探索息息相通。

      “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萌生于中原村落里的變化,帶著新鮮的泥土味兒,來到時代的聚光燈下——

      豫北的新鄉縣古固寨鎮新型農村社區,“占地不多功能多,造價不高品位高”,綠樹掩映別墅,花木簇擁廠房,農民就地變成產業工人;

      豫南的舞鋼市張莊社區,村民“一戶一宅、一處一景”的“新豫派”小樓依山傍水,村民喜領產權證,從此成為“有產者”;

      豫東的沈丘縣老城鎮西關村,實施“城建靚村、商貿活村、工業興村、農業穩村”,農民“在社區消費,過城里人生活”;

      豫西的孟津縣姚凹村,打破村組界限蓋起“高檔社區”,開始嘗試“農轉非”,讓村民既拿農業補貼又享受市民福利。

      于無聲處,風生水起。

      農民有需求,政府來推動。如今,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已經涌現出城鎮帶動型、公共服務引導型、重大項目推動型等模式。

      黃河兩岸,到處萌動著基層干部群眾無窮無盡的探索實踐,描繪著具有田園風光新社區的壯美畫卷。

      (九)這條路子,回應著探索的基層呼聲。

      走“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是對基層豐富實踐的發現、總結、提煉、升華。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河南發展之路的“點睛”之筆。以其為“抓手”和“突破口”,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之路產生“質的飛躍”——

      它以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農村,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農村,實現就業不離鄉,安置不離家,就地城鎮化;

      它創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促進土地流轉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對工業發展形成強勁的推動,對農業結構進行重大的調整,對農村生活引發深刻的變化,對農民身份帶來歷史性的轉變。

      “兩不犧牲”與“三個新型”、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工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城市繁榮與鄉村進步良性互動,互為支撐;引領更有力,主導更強勁,基礎更堅實,“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邁向新高度。

      (十)探索推動發展,也深刻觸動著我們的思想觀念。

      探索,最銳利的武器是解放思想。

      走自己的路,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循,向前發展本身就意味著新變化新實踐。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是啟動新思維的“開關”、找到新方法的“鑰匙”、打開新通道的“鉆頭”。只有觀念的轉變,才有探索的突破,也才有發展方式的轉變。

      探索,最重要的標準是實事求是。

      走自己的路,需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這樣才能保持探索的正確方向。讓主觀思想和工作決策符合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思想和行動才能跟得上實踐的需要,最終用發展的實效,檢驗探索的成效。

      探索,最可貴的品質是重在持續。

      走自己的路,就要盯住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推動事物從量變到質變。方向認準了,路子找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前走,不僵化、不停滯,不折騰、不懈怠,信心百倍地去戰勝困難和挑戰,以探索的持續確保發展的持續。

      探索,最有力的支持是包容理解。

      走自己的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要努力少走或不走彎路,也要允許挫折失誤。寬容比掌聲更重要,機制比獎賞更管用。

      (十一)探索即轉變,轉變促探索。

      我們的路子,源自與時俱進的探索,是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結果。

      破解城鄉二元的沉疴痼疾,是一個“大手術”;“兩不三新”三化協調,是一個“大工程”。先行先試,關鍵是領導方式早轉快轉,在轉中探,在探中轉。

      (十二)有一種責任叫擔當。探索,就要敢為人先。

      我們走的這條路子,世上沒有先例可援。有些國家“羊吃人”的歷史觸目驚心,有些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貧民窟”如影隨形。而國內沿海地區占得地緣、政策、人力等條件的先機,一些地區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犧牲糧食生產和生態環境,都無法效仿……

      用“三化”協調消弭城鄉二元分割的河南智慧,不僅改變億萬河南人民的生產生活,也為破解現代城市化難題提供一份獨特的啟迪。

      “志高者意必遠”。充分認識這場探索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增強探索的自覺性堅定性。

      (十三)有一種遵循叫規律。探索,就要合律而動。

      我們走的這條路子,既面臨著各種新課題、新問題、新矛盾,也蘊藏著破解矛盾的規律性要求,需要我們去認識、把握、運用。

      遵循市場規律,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遵循區域經濟規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主動對接、積極融入;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實施產區互動、三產協調;遵循社會管理規律,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等等。

      遵循規律是科學行動,違背規律必栽跟頭。一切按客觀規律辦,增強探索的針對性科學性。

      (十四)有一種精神叫無畏。探索,就要克難攻堅。

      我們走的這條路子,是“深水區”的決戰。

      比如,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土地流轉、耕地占補平衡等管理制度如何銜接?如何提高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如何更好地保障進社區農民穩定就業?……遇上“攔路虎”,需要真“武松”。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行,非常之行方奏非常之效。

      鼓足勇氣,知難而進,增強探索的深入性突破性。

      (十五)有一種力量叫民心。探索,就要依靠群眾。

      我們走的這條路子,是造福中原人民的德政。靠少數人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往往“山重水復疑無路”;邁開雙腳到群眾中求教問計,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不能因為前進中出現些問題就懷疑探索方向,但也絕不能以“探索”為借口,對群眾的情緒、意見視而不見或掉以輕心。

      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增強探索的實踐性人民性。

      (十六)登攀者把高山當成超越自我的良機,航海家把遠洋視作大顯身手的舞臺。

      切莫有拈輕怕重、得過且過的惰氣,多一些勇挑重擔、奮發有為的志氣;

      切莫有溫室花朵、不堪風霜的嬌氣,多一些踏平坎坷、舍我其誰的豪氣;

      切莫有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的暮氣,多一些蓬勃昂揚、矢志進取的朝氣;

      切莫有徘徊觀望、畏首畏尾的懦氣,多一些先思先謀、率先突破的銳氣;

      切莫有隨波逐流、大轟大嗡的俗氣,多一些遵循規律、巧破難題的才氣;

      切莫有投機鉆營、撈取私利的邪氣,多一些克己奉公、鞠躬為民的正氣。

      (十七)折得東風第一枝,報與桃李遍地開。

      探索是艱辛的,探索是光榮的,無限風光在險峰。

      探索無止境,我們正攀登。

    (來源: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