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農村巨變


    時間:2012-07-16





    7月12日,位于安陽市西北70公里太行山深處的盤金垴村終于迎來了大喜的日子,全村39戶人家實現了整體搬遷,住進了離市區僅10公里的安陽縣曲溝鎮洪巖新型農村社區。告別了世代居住貧困山區的村民們別提有多高興:“新社區就是好,應有盡有,干什么都方便。”

      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在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浪潮中,河南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今日中原大地,一幅波瀾壯闊的新型城鎮化畫卷已經徐徐展開。

      熱冷有空調,購物進超市,一步到位建“百年社區”

      想農民所想,解農民之憂。河南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統籌城鄉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從居住、醫療、教育等最實在的方面入手,讓農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得到實惠。

      7月10日,鄭州市高新區合村并城項目開工建設,這是一個集學校、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公共綠地等配套設施齊全的新型社區。“挑大梁、走前頭”,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說,作為省會城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應當先行先試,爭當排頭兵。

      即將建成的新密市超化新型農村社區,燃氣管道、光纜水電已鋪設完畢,教育園區、標準化衛生室已建成。社區建成后可容納附近4個村子的3200戶農民。新密市委副書記張紅偉說,針對經濟困難家庭,專門建有60至70平方米的小戶型。對于無力承擔小戶型的農民,政府也在積極研究解決。

      鄭州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鄭州每年將設立不低于2億元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專項資金,力爭到2015年,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數量達100個。

      “俺也裝上了空調,這個夏天可不怕熱了!”洛陽寇店鎮李家村74歲的趙鐵銀高興地說:“比以前干凈,安全,還方便,水、電、煤氣、網絡啥都有。”村黨支部書記李相軒說,真沒想到,“巴掌村”變成了小城市。

      魯山縣堯山鎮東竹園社區坐落在群山環抱間,殷生激動地談著搬進新居后的變化:“我們是統一規劃的房子,出門有公交,孩子上學就在家門口,超市、醫院啥都有,和城里沒啥區別。”

      據了解,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初步建成近300個,開工建設2300個,今年全省全面啟動新型農村社區布點規劃并完成50%以上。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農民是直接受益者”。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使廣大農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服務和待遇。

      農民“進區上樓”后,騰出的用地可以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壯大第一產業,有利于產業集聚培育第二、第三產業,從而實現農村就地工業化、就地農業現代化。有了產業支撐,將為農民提供多元就業渠道,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

      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城鎮化讓農民亦工亦農

      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和推進新農村建設,讓農民成為城鎮化的受益者。為了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河南結合自身實際,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現代城鎮化體系。

      當前正在推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不同地區盡管模式不同,但都注意因地制宜,把產業支撐、工業發展與社區建設銜接起來,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農民不但住得好了,收入也高了,腰包也鼓了。

      許昌市委書記李亞說,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促進城鎮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帶動農民就地轉移就業,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陳化店鎮花木產業獨具優勢,目前全鎮花木種植面積達2.6萬畝,花木公司超過300家,7000人在園區內打工。農民變身產業工人,既保證了收入的增長,又達到了收入的可持續性。

      古固寨鎮位于新鄉市東郊,2006年以來,該鎮積極探索以產業為支撐,就地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目前,全鎮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有16449人,占全鎮從業人員的79%。如今,這兒的村民們家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三層小洋樓,而且打破了祖祖輩輩種地的傳統習作,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

      為了盤活農民資產,舞鋼市大膽創新,提出“凡是有新型農村社區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房屋都可以辦理房產證”的思路。今年該市張莊社區的21戶農民領到了盼望已久的《房屋所有權證》和《集體土地使用證》。有了產權證,“死資產”變成了“活資本”,農民有了進入市場的第一桶金。

      家住尹集鎮張莊社區居民石金遂,拿著剛用房產證抵押貸到的16萬元貸款后高興地說,“俺的家庭旅館可以辦起來了”。老石去年入住的新型農村社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自然風景區內,與社區配套產業是旅游服務業。之前因資金不足,老石著急了好一陣。

      近年來,河南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抓手和切入點,使廣大農民在不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實現就地城鎮化。自主創業和進入產業集聚區就業的農民,正逐步變成產業工人,城鄉二元結構被悄然打破,城鄉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據測算,河南省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轉移農村人口100萬人、節約建設用地22萬畝以上。到“十二五”末,河南省城鎮化率達到48%以上,可帶動1萬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和數以千億計的消費支出。

      產業做支撐,規模化經營,農業現代化就地實現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土地流轉嶄露頭角,造就了不少新型“地主”。這些莊稼“能人”通過普通良種,集約化、機械化耕種,提高了生產效率,鼓了農民的腰包。目前,河南分散耕種的土地正在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加速集中。截至2011年底,河南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1982萬畝,占家庭承包面積的20.6%。

      焦作市袁屯村按照國家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綜合整治等政策,農民每畝宅基地可獲政府補貼十多萬元。如今袁屯村一座座連排式居民住宅樓拔地而起,每戶只需繳4萬元就能住上258平方米的樓房。目前,袁屯村引進8家企業入駐,群眾以土地入股分紅,村民就近打工就業。村民王小冬和妻子在家門口的企業打工,兩人月收入五千元以上,加上分紅和土地流轉后的土地收益,收入很是可觀。

      鄭州全面修訂完善新型城鎮化三年行動計劃,統籌編制好主導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收儲等行動計劃,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登封大冶鎮西劉碑村村民李志勇,原在煤礦打工維持生活,入住劉碑社區后,積極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在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一口氣承包了150畝,發展核桃種植,收入頗豐。

      南陽淅川縣農民老高2010年底把耕地流轉給一家藥業公司做金銀花種植基地,一畝地一年給租金500元,另外在基地干活,按工作量發工資。在金銀花采摘季節,“栽苗、鋤草、澆水,我都能干,我們老兩口都下地摘花,一個月掙了5600元!”。

      農村婦女創業最大的障礙就是技術難、資金難。舞鋼市張莊中心社區免費為農民技術培訓,內容涵蓋種植、養殖、加工、烹飪等,已有85%以上的婦女都從中受益。居民王琴在社區參加種植培訓后,去年搞起了林果種植采摘,加上她平時做家政服務和開早餐店的收入,一年下來收入不下10萬元。

      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河南本著“一代人建房、幾代人居住”的原則,一步到位,高標一流,努力建設“百年社區”的思路,把產業集聚、工業發展與農業農村發展銜接起來,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為新型工業化搭建了新的平臺,提供了勞動力資源,為新型農業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河南省147個縣(市、區)全部完成了村鎮體系規劃的編制或修編,鄉鎮總體規劃和中心村規劃編制全面完成。全省已經規劃新型農村社區近萬個,啟動試點近2000個,初步建成400個左右。

    (來源: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