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高原是中國最早發現舊石器遺址并進行系統發掘與研究的地區。早在上世紀20年代,在這片土地上發現的薩拉烏蘇和水洞溝遺址,開啟了中國乃至遠東地區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帷幕,吸引了世界學術界的目光。但自此以后近90年的時間里,該地區卻一直沒有新的舊石器遺址發現,直到2010年,鄂爾多斯高原舊石器考古發現的大門才被重新開啟——烏蘭木倫遺址的發現,可謂意義重大。
烏蘭木倫遺址位于鄂爾多斯市康巴什新區景觀湖畔,周圍風景優美,景色宜人,其作為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是康巴什新區的一道新的風景線。遺址自發現之日起,因其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得到了市政府、文化局和文物考古部門的高度重視,連續系統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得以開展。目前,遺址已進行了2次試掘和3次正式的考古發掘,均獲得了大量的文化遺物;組織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在舊石器考古學、古動物學、年代學、古地理地貌、古環境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認識。
烏蘭木倫遺址2013年度的發掘主要目標有四個:1、獲得一批文化遺物,進一步補充遺址的研究材料,增進我們對遺址深層次的認識;2、解決由于遺址地層堆積主要為沙性物質,結構疏松不穩定,尤其下部地層地下泉水長年不絕,冬天受凍后來年融化會加速堆積松軟、脫離,造成發掘區剖面大面積塌方,對遺址地層剖面有效保護的難題;3、突破遺址地下水位高,歷年的工作都無法發掘到基巖面的瓶頸,準確掌握遺址堆積厚度及包含物情況,獲得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4、對2012年度發掘工作結束時出露的披毛犀骨架化石進行進一步清理和保護性提取。雖然烏蘭木倫遺址的發掘工作每年都在繼續,但每年都有新收獲,2013年的發掘也不例外,而最重要的收獲,當首推“兩個第一”的重要成果。
中國第一:中國出土最完整的晚更新世披毛犀骨架化石。生活在晚更新世的披毛犀又稱最后披毛犀,它是分布范圍最廣的披毛犀,從東亞的朝鮮半島到歐洲的蘇格蘭,整個歐亞大陸北部都有化石發現,直到1萬年前才絕滅。最后披毛犀是最著名的冰期動物之一,具有非常粗壯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鼻角,在所有披毛犀種類中體型最大。由于在一些凍土地帶或瀝青沉積中有干尸被發現,保存了它們像毯子一樣覆蓋全身的毛發和無骨質角心的角,因此,古生物學家對披毛犀的肉體解剖結構知之甚詳。原始人類曾經與披毛犀共同生活在一起,他們把披毛犀的圖像繪制在洞穴壁畫上,留下了披毛犀生活時候的樣子。
晚更新世時期的披毛犀化石在中國北方地區非常豐富,典型的地點如吉林省扶余、黑龍江的富拉爾基和內蒙古薩拉烏蘇地區。其中,薩拉烏蘇又是我國出產披毛犀化石最豐富的地點之一,不僅有完整頭骨發現,并且有幾乎完整的骨架。最早發現的頭骨和骨架至今仍陳列于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在西方的教科書中也常看見將薩拉烏蘇的披毛犀作為范例。烏蘭木倫遺址出土的這具披毛犀化石骨架,目前已進行編號的標本計127件,還有大量的標本尚埋藏在北部地層中。就完整程度來看,烏蘭木倫遺址目前出土的披毛犀骨架化石,很可能當選中國出土的晚更新世披毛犀之最,證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烏蘭木倫遺址目前發現的披毛犀軀體各部位骨骼均有發現,且分布位置鮮有異常,屬于死亡后原地快速埋藏性質,因此這具披毛犀骨架化石不應有太多遺失;2、不僅具有完整的頭骨,而且較為難保存的舌骨也已發現;3、發現了以前尚未見報道的籽骨在四肢受壓較大的肌腱內生成的小骨,不宜保存、發現;4、軀體個別部位不僅保存非常完整,并且出土時排列整齊,如左后腿和左前腳掌;5、在骨骼標本上沒有發現人工、動物啃咬和水流磨蝕等痕跡,表明其在埋藏過程中基本沒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6、發現了非常難以保存的軟骨化石。
烏蘭木倫遺址出土的這具披毛犀化石,不僅為全面研究披毛犀各個部分的骨骼結構、特征等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更為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國內唯一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清理出來的完整個體標本,而且具有清楚的地層和年代背景,因此其價值尤顯珍貴。
世界第一:世界首次發現較完整的披毛犀肋軟骨化石。肋軟骨位于肋的腹側,由透明軟骨構成,前幾對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稱真肋或胸骨肋;其余肋的肋軟骨則由結締組織順次連接形成肋弓,稱為假肋或弓肋。有的肋軟骨末端游離,稱為浮肋。這種軟骨主要由軟骨細胞、纖維和基質構成,其中基質占了體積的95%,而水分又占了基質的70%。基質的有機成分主要是多種蛋白,如軟骨粘蛋白、膠原和軟骨硬蛋白等。由此可見,肋軟骨組織主要是由有機質構成。我們知道,化石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最常見的化石之所以一般都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動物死后,富含有機質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會很快腐爛,而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故能保存較長的時間,因而在后期埋藏過程中有條件被石化。因此,主要由有機質構成的軟骨組織要保存下來并最后形成化石,是非常困難的。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軟骨化石的發現都很少。
在2013年度烏蘭木倫遺址出土披毛犀骨架化石的清理過程中,非常有幸地發現了一具保存較為完整的肋軟骨化石。其埋藏在披毛犀的椎骨和肋骨下部,呈左右對稱狀,兩側各10條,長短不一。這些化石非常細碎,稍不注意就會使其埋藏位置移動甚至遭到破壞。工作人員在清理時力求精細,采用牙簽一點點地摳、剔,正所謂“慢工出細活”,最終這些化石得到完好揭露。
從目前世界范圍內所見的報道來看,這尚屬首次發現。因此,單從新發現這一層意義上講,已足夠重要。而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上看,其對我們探尋披毛犀很多未知的東西提供了絕無僅有的實物材料。目前,相關的研究工作正在開展,并有望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目前,對該披毛犀骨架化石的研究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在對已出土的骨骼進行鑒定,對其出土埋藏狀況進行分析的同時,我們還與中國地質大學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擬進行披毛犀化石的古DNA研究,這項研究將有助于解決披毛犀的起源、遷徙和演化等問題,階段性的發掘報告有望于近期出版。
來源: 鄂爾多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