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北疆大地變得越來越美。
作為我國北方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屏障,內蒙古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率先破題,生態賬越算越細,經濟發展邏輯愈發明晰,寫出一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程式”。
超純稀土金屬綠色化制備技術、高容量儲氫合金材料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散亂污”企業整治基本完成,清潔取暖改造15.3萬戶;呼倫湖流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烏梁素海整體水質穩定在五類,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開工建設……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綠色力量”,讓代表、委員們倍感振奮。
“十四五”開局之年,內蒙古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守牢底線,激發綠色變革
烏海礦產資源富集,是國家重要的焦煤基地,被譽為“烏金之海”。
2013年,烏海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大規模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深入開展礦區環境綜合治理、大力推進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一系列“組合拳”招招制“敵”,讓烏海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跨越,由傳統城市走向園林城市。
從聚集資源謀發展,到疏解功能求轉型,再到生態優先為城市賦能,烏海的陣痛與涅槃,正是內蒙古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縮影。“十三五”期間,內蒙古林業建設、草原建設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積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少”。
許多代表、委員把焦點投向如何讓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秀美。
“建議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給予西部地區更多政策支持,加大黑河流域和居延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打造美麗宜居小城鎮,促進特色旅游業發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人大代表、阿拉善盟黑河額濟納灌域管理局張慧蘭說。
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閆偉認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要保護好生態資源,另一方面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后勁,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力。
為產業發展加競爭力,為生態環境減“破壞力”,一加一減之間,內蒙古凝聚綠色力量,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變革。
釋放動能,推動產業轉型
實實在在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證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今年,內蒙古將加快能源智慧化和綠色轉型發展,推動扎魯特至青州特高壓配套風電基地、烏蘭察布“源網荷儲一體化”和通遼“火風光儲制研一體化”等項目建設,啟動1—2個智慧電廠改造試點,建成50個煤礦智能化工作面;支持傳統工藝裝備進行數字化技術改造提升,在化工、冶金、裝備、建材等行業推進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項目建設;研究制定現代煤化工、鋁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加快綠色礦山建設,爭取綠色礦山總數達到500家……綠色,越來越成為內蒙古產業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山川添秀色,產業上新階。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人大代表、內蒙古榮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洪亮認為,要推進綠色節能建筑發展,大力推廣能耗低、污染小、安全系數高的新型材料。目前,加快推廣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技術是有效解決節能保溫工程質量通病和消防安全的重要舉措,對于提高建筑節能水平、改善居住環境及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政協委員、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院長金樁建議,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推出更有力度、更有針對性的舉措,推動資源型產業、傳統產業、裝備制造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釋放轉型動能,錨定綠色發展。內蒙古著力探索各具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綠色根基在踏石留印的過硬舉措中不斷夯實。
綠中掘金,分享生態紅利
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優美的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
建成一批綠色礦山、綠色園區、綠色工廠。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達到372個。2019年全區生態產品價值(GEP)4.48萬億元,是同期GDP的2.6倍,比2015年增長13.8%……“綠意盎然”的數據背后,是內蒙古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更是“以綠造福、以綠添富”的不懈堅守。
代表、委員們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要不斷提升“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綠量”,讓人民群眾分享生態紅利。
人大代表、烏海市烏達區委書記韓麗萍建議,將烏海及周邊地區作為一個產業集聚區看待,從產業轉型發展、生產要素資源配置、產業體系建立完善、數字產業和新興產業科學布局等方面,進行科學設計規劃、系統部署,以集中集聚集約的理念來助推烏海及周邊地區綠色發展,促進產業上下游銜接、循環暢通。
政協委員、內蒙古金沙苑生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安恩達,多年來一直關注著沙漠生態綜合治理。他說,企業作為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重要主體,是產業綠色轉型和綠色創新的重要推動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自覺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經營活動中,用實際行動共同保護青山綠水,讓老百姓享受綠色發展的紅利。
美麗與發展共贏,“顏值”與“產值”兼收。內蒙古在綠水青山間定調發展底色,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幅天藍水碧、生態宜居的新畫卷正在北疆大地舒展。(記者韓雪茹及慶玲)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