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政先”,“農為邦本”。近年來,自治區高度重視“三農三牧”工作,農牧民生產積極性高漲,收入連年增長,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牧業經濟取得的好成績,成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穩”的基礎、“進”的亮點,為我區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報今起開設《落實“8337”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專欄,全面展示我區農牧業戰線落實“8337”發展思路取得的新進展、新突破、新成就,深入解析我區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優勢條件、存在問題以及對策建議。
——我區農牧業發展系列報道之一
2013年,對于內蒙古畜牧業的發展而言無疑是個豐收的年份。
這個牧業年度中,全區牲畜存欄達到1.148億頭只,同比增加230萬頭只,實現了“九連穩”,新增存欄中牛羊占88.7%。
今年上半年,全區肉類、牛奶、禽蛋產量分別達到111.5萬噸、414.8萬噸和30.8萬噸,同比保持穩定。農牧民來自于畜牧業的現金收入1536.58元,同比增長14.7%。
畜牧業穩定發展!
畜產品穩定供應!農牧民穩定增收!
作為全國率先推行“草畜雙承包”、“雙權一制”的畜牧業大區,內蒙古在擺脫靠天養畜,解決牲畜“溫飽”后,畜牧業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減畜不減收”,正在逐步從傳統畜牧業轉向發展現代畜牧業挺進。
從2010年出臺《關于促進牧民增加收入的實施意見》,到2011年提出走建設型畜牧業發展之路,再到圍繞“8337”發展思路提出的加快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內蒙古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目標始終如初:要實現生態恢復與生產發展,
更要實現草原增綠與農牧民增收雙贏!
發展建設型畜牧業,要把握發展機遇,深化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扶持政策實現新突破,圍繞畜牧業重點建設項目,著力提升優勢畜種產業化發展水平,推動畜牧業實現轉型升級。
近年來,自治區出臺了一系列對畜牧業生產資金投入規模大、覆蓋面廣的扶持政策,特別是2013年起,自治區圍繞”8337”發展思路,每年安排財政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奶牛、肉羊、絨山羊三大優勢畜種的產業化發展。
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布仁說,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意義重大:政策的實施,對于推動我區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優勢畜種生產發展,建成綠色畜產品生產基地,提高畜牧業在大農業中的比重,增加農牧民來自畜牧業的收入等,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畜牧業結構調整中,我區進行了三個方面的結構調整:調整優化畜種畜群結構,建設標準化畜群,進一步提高大小畜改良比重,提高繁殖成活率,提高畜群整體質量。
積極推行牲畜科學飼養管理,大力推進冬春補飼,推廣接冬羔和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轉,提高生產效益。
進一步調整優勢畜產品區域布局,扶持優勢畜種、優勢產區,建設一批適度規模優勢畜產品產業帶和生產基地,推進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
數字是最有力的證明:2012年,畜牧業產值占第一產業比重為45.9%,成為第一產業的主要增長點。而在2000年,這一比重僅為37.8%。
發展建設型畜牧業,重點是改良品種,加強種源建設,推進個體生產水平穩步提高,實現少養精養高產高效。農區挖掘飼草飼料資源,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牧區大力實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發展生態家庭牧場。
2010年開始,自治區每年投入2.3億元,對畜牧良種進行三項補貼,實現了奶牛良種補貼、肉牛凍精和牧區種公羊補貼全覆蓋。
畜牧處處長白音說,為了充分發揮畜牧良種補貼政策效應,2010年起,農牧業廳實施“百萬奶牛、百萬肉牛和千萬肉羊高產創建工程”。4年共改擴建肉羊種羊場150多個,補貼牛冷凍精液2800萬劑,補貼種公羊32.8萬只,引進國外優質種羊2500只。
連續4年對補貼效果開展生產性能測定,地方品種成年公母羊體重分別達到70公斤和50公斤以上,均達到二級羊標準,部分指標超過特一級羊標準。烏珠穆沁羊選育群與未選育群相比胴體重提高3.49公斤。西門塔爾肉牛冷配與本交后代比較,胴體重增加36.74公斤。規模養殖場荷斯坦奶牛年平均單產達到7噸以上。全區優勢畜種的質量和單產水平明顯提高,補貼政策讓農牧民得到實惠。
與此同時,我區啟動了牧區500個生態家庭牧場和農區5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創建活動,加大示范引導力度。
在牧區,各地大力實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發展生態家庭牧場,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場資源狀況好的區域,推廣實施聯戶家庭牧場等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模式,牧區生態家庭牧場已發展到3萬多戶,參與經營牧戶5萬多戶,占到牧戶總數的10%。
在農區,各地利用土地資源、糧食及秸稈等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目前奶牛百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存欄占全區比重達到42.3%,主產區已超過70%。生態家庭牧場的增加,規模養殖比重的提升,為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建設型畜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建設型畜牧業,必須建立飼草料應急儲備機制,提升畜牧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推動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自治區農牧業廳廳長郭健認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的根本,其中最關鍵的是棚圈建設和飼草料儲備。只有全力抓好以提高飼草料儲備能力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長效機制。
近年來,各地借助國家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退牧還草生態建設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大標準化棚圈、節水灌溉飼草料等基礎設施建設,畜牧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
全區牲畜已全部實現棚圈化,特別是牧區永久性暖棚明顯增加,實現了臨產母畜和幼畜暖棚化,過冬畜畜棚面積達到每個羊單位1.1平方米。
棚圈建設水平和飼草料儲備能力的提高,為接羔保育和牲畜安全越冬度春創造了條件,有效提高了牲畜繁殖成活率。近3年,我區仔畜成活率達到98%以上,大小畜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因災損失呈逐年下降趨勢。
據統計,2012年我區打儲天然牧草220億公斤,與2000年相比提高143億公斤。過冬畜均羊單位貯草225公斤,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110公斤。
全區的飼料加工業已經達到587家,2011年飼草產量達315萬噸,與2000年相比增加265萬噸。
飼草料貯備和加工能力的增強,不僅提高了飼草料的利用率、消化率和營養價值。也為補飼和舍飼圈養提供了物質保障,穩定了牧區牲畜頭數,減少草場壓力,保護了草原生態。
郭健談到,我區要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建立牧區大型飼草料加工廠,提高飼草料加工能力和優質牧草、農區秸稈的利用率。牧區則要建立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飼草料儲備機制,堅持飼草料儲備以戶儲為主,蘇木或嘎查建設小型飼草料儲備庫為輔,旗縣建設大型飼草料應急儲備庫為補充的飼草料儲備機制,增強飼草貯備能力。
對于今后建設型畜牧業的發展,郭健滿懷信心的講,在總結現有經驗基礎上,要進一步抓好以品種改良、棚圈、飼草料基地建設等關鍵環節,把建設型畜牧業提升到新的水平,續寫現代畜牧業新篇章。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