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開發區不冒煙: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園區追求綠色GDP


    時間:2013-08-05





      在人們的印象里,開發區必定是廠房林立,煙囪高聳,機聲隆隆,但走進包頭裝備制造園區,視野所及,花團錦簇,林木蔥蘢,宛如花園。“生態建設是我們的立園之本,我們要以最少的土地消耗、能源消耗和環境損害,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建設一個綠色開發區。”包頭市青山區副區長高勇介紹。

    從2006年起步建設開始,這個園區始終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的聚集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區,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12年,這片13平方公里的土地完成營業收入850億元,在內蒙古40個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園區中居第二位,平均每畝產值超過400萬元,今年園區營業收入有望超過1000億元。

    生態立園園區拒絕的污染項目累計投資達上百億元,請進了一些綠色、環保、節能的項目

      “園區放眼望去,看不到一根煙囪。”高勇自豪地說。從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管委會大樓向外望去,新建區、新規劃區一覽無余,廠房鱗次櫛比,頭頂藍天白云。

      從2004年園區打下第一根樁基起,包頭裝備制造園區就制定了招商原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特色化發展;寧缺毋濫,嚴把項目準入關;達不到環保要求的項目不準入駐”。

      然而,生態立園的理念也帶來“選擇之痛”。2009年,某模具制造項目希望入駐園區,投資5億元,年產值預計10億元。在當時,這樣的投資引人矚目,但考慮到它可能帶來水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園區沒有松口,任憑企業如何疏通、解釋都沒能入駐。

      “10億元產值,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開發區而言是多大的一個數字!但它和開發區的主導產業定位不符,而且確有環保問題,我們最后還是婉拒了。”青山區宣傳部部長、副區長金永麗對這段往事記憶猶新。

      這些年,園區拒絕的項目累計投資達上百億元,請進了一些綠色、環保、節能的項目,保證了園區的長遠發展空間。園區負責人高勇介紹:“目前入駐的企業包括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華銳風電科技有限公司等38個行業內領軍企業、上市公司、中央企業及有一定影響力的知名企業,盡管都是工業企業,但沒有一家是污染和高能耗企業。”

      生態轉型的理念體現在方方面面。2009年底,園區新規劃區全部使用風光互補路燈,為包頭市大范圍、集中使用風光互補路燈開了先河。園區經濟發展部副部長趙翊丞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按照裝備園區1345基路燈計算,70瓦風光互補路燈投資3152萬元,使用壽命10年,傳統400瓦高壓鈉燈工程投資2522萬元,使用壽命1年。前者10年可節省費用2720萬元,而且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用地集約

      引導企業走“占用土地少、有效投入多、畝均產出高”的道路,增資擴建不占用新地

      土地是稀缺資源,對于開發區來說尤其如此。如何將寸土寸金的地充分利用,讓每一寸土地產生最大的價值,成為包頭裝備制造園區管委會考慮的首要問題。經過反復調研,園區提出“以畝產論英雄”,鼓勵、引導、規范企業走“占用土地少、有效投入多、畝均產出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園區明確規定,入園項目的投資強度須達到每畝200萬元的要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強度必須達到每畝260萬元的要求;總投資在2億元以下或占地面積100畝以下的項目,不允許分期建設,一年內必須投產;總占地面積在100畝以上的項目,如果分期建設,分期不得超過兩期;任何圈而不建、建而不投、圈大建小的項目企業都將被限期清退……

      在包頭裝備制造園區新建區的5平方公里土地上,目前共引進實施項目52個,總投資達100億元,項目投資強度均達到每畝250萬元以上,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可實現產值350億元以上。目前已經有50個項目投產,新建區可利用土地已全部擺滿項目,基本成型。去年9月,時任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視察園區時曾經這樣評價:“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土地節約利用非常好。”

      首批獲得“包頭市節約集約用地先進工業企業”的北奔車橋企業,把集約的理念充分應用到生產各環節,從廠區道路規劃到每個工具箱的擺放,從生產線布局到技術工人的配置,處處精打細算,集約生產所產生的效益十分可觀。

      土地集約利用帶來效益整體提升。據高勇介紹,今年上半年,園區實現營業收入510.4億元,同比增長20.2%。目前,6個項目已經增資4.3億元擴建生產線,2個項目投資7200萬元用于技改,3個公司投資3.2億元新上3個項目,這些大體量項目上馬均沒有新占用土地。

      轉型升級

      “開發區是要追求GDP和稅收的,但我們要的是綠色GDP和不冒煙的稅收”

      招商引資、產業集聚鑄造了包頭裝備制造園區初期的輝煌,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無疑已經成為如今園區延續輝煌的支撐。

      目前,北京大學工學院包頭研究院已正式入駐園區,研究院將主要開展先進稀土材料、能源材料、LED產業技術、環保技術與裝備制造等應用技術研發,同時致力于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研究院自有企業——包頭北大工道纖維技術有限公司是研究院首個落地并實現產值的企業,項目憑借自己的研發團隊,利用包頭的稀土資源,攻克了不能生產1旦以下細旦化尼龍的世界難題。

      “所謂細旦尼龍項目,就是運用稀土元素,用尼龍替代真絲研發出的新型紡織產品。該項目屬國際領先技術,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工學院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王茤祥介紹說。目前,微晶軟磁體、太陽能薄膜電池、LED照明、藍寶石拉晶等一大批項目也正陸續落地。

      在引入外部技術力量和人才的同時,園區本土企業也謀劃著向高端轉型。6個園中園之一的中國兵器包頭高端裝備園,在一機集團戰略發展部書記鄭世瑞眼中是“新一機”,其引入的北奔重卡5萬輛總裝能力建設項目、重卡車架10萬臺建設項目和橡膠彈性元件擴能項目、有色金屬鑄造等項目,不論在產品、制造技術還是工藝設備上都屬高端,其中有色金屬鑄造項目產品鋁合金鑄件,還替代進口,填補了國內空白。

      目前,園區已形成重車裝備、新能源裝備、鐵路裝備、綜采裝備、機電裝備、工程機械裝備等六大主導產業集群。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規模大、檔次高的項目陸續落戶園區,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園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開發區是要追求GDP和稅收的,但我們要的是綠色GDP和不冒煙的稅收。要做到這些,必須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手段。”青山區委書記張建中說,“今年我們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力打造全國中西部地區裝備制造業基地,努力在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上實現新突破。全年園區營業收入要實現1000億元,建成自治區千億元級園區。”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