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中唯一以"稀土"資源命名的高新區,這里先后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稀土新材料基地等27個國家級榮譽,這里連續舉辦了十二屆享譽世界的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這里以稀土及其應用、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節能環保、有色金屬深加工六大產業集群夯實了千億級產業園區的發展根基……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在半城樓房半城樹、碧波蕩漾人水相依的靈動風姿映襯下,這座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現代化"為使命的工業之城內力迸發、活力噴涌。
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多維度落子,不斷積聚科技創新力量,圍繞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興蒙"戰略行動和包頭市"四基地兩中心一高地一體系"建設目標,著眼重點產業領域,全力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各類人才累計組織實施關鍵技術攻關和重點成果轉化項目500多項,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3.2件,每萬人專利授權量256.56件,連續5年位列包頭市第一,科技創新已成為該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積聚"硬科技" 突破"卡脖子"困境
在一條工業生產線上,要實現精準找到托盤,再把它放在繞線工作區里,這些工作一般需要幾個人協同才能完成。而在包頭稀土高新區,一臺機器人幾秒鐘就完成了這一流程。這全靠一款由包頭中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添加了稀土元素、質量和體積均非常小巧的稀土永磁伺服電機,它能精準控制機器人的速度、位置和方向。
工業機器人關節越多,柔性和精準度越高,對伺服電機的要求也就越高。以前,這類高端伺服電機在國內基本依賴進口,中科智能經過3年技術攻關,掌握了關鍵技術,實現了高端機器人伺服電機國產化。
"正是有了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的決心,以及包頭市和包頭稀土高新區配套政策和經費的扶持,企業才在產品轉型升級上實現新突破。"中科智能副總經理董俊杰說。
近幾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充分發揮包頭稀土研究院、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職能,成立了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中歐"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積極開展技術攻關,面向園區企業征集技術48項,經專家評審評出稀土、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生物醫藥等領域關鍵技術18項,并引導專家逐一幫助企業攻克解決技術難題。
與此同時,包頭稀土高新區組織23個院所的40余名專家、教授與180余家企業進行技術對接累計42次,促成技術難題聯合攻關40項;圍繞金屬熔體凈化、醫學影像等技術領域,邀請上海交大、燕山大學專家舉辦科技互動驛站,推動震雄銅業等75家企業與中科院、上海交大、北理工、哈工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開展產學研合作84項,加快構建全要素、全鏈條創新生態。
截至目前,包頭稀土高新區已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研發平臺分別達到116家、41家、23家、97家,數量連年實現跨越式增長。
瞄準產業需求 構建完善創新生態體系
近日,在包頭稀土高新區有關職能部門的積極推動下,內蒙古希捷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不斷建立健全企業科技創新制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該企業研制的60孔清潔高效稀土基煙氣脫硝催化劑,在0.02平方米的橫截面上分布有3600孔,煙氣催化有效接觸面積增加了8倍,脫硝能力大幅提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實現稀土產業鏈的延伸和綠色轉型。
希捷環保總經理王志民說:"今年,我們在做好成熟技術轉移轉化的基礎上,將不斷加大更高科技含量、更廣應用領域的新產品研發。"
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高度重視關鍵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不斷完善服務鏈條、優化政策環境,逐步建立起服務新型研發機構的"雙向征集反饋、院企雙向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跟蹤服務、基地承接項目"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新型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優勢,著力推動稀土、鋁銅深加工、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大幅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建成稀土新材料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立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服務共同體,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技術創新體系。
為全力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基石,包頭稀土高新區立足產業實際,制定出臺"八項人才新政",重點在企業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級管理人才、高端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方面,量身打造一系列含金量高、吸引力強、輻射面廣的激勵政策,筑牢招才引智"鳳凰巢"。
據了解,截至目前,包頭稀土高新區在稀土、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已入庫人才1606人,累計吸引以海歸創業為主的各類高層次人才423名。
"今年,包頭稀土高新區將加大與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開展產學研合作,在提升創新平臺、加強創新活躍度、培育創新主體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助推企業科技自立自強和高水平發展。"包頭稀土高新區工信安監局局長吳鐵山說。(特約通訊員 賈婷婷)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