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鑲白旗:生態保護與建設“雙贏”


    時間:2013-04-17





      春日的胡魯斯臺嘎查草場,大地剛剛復蘇,勤勞的人們就已經想著要治理草場、恢復植被了。在伊克淖蘇木胡魯斯臺嘎查,牧民尤福珍指著2009年嘎查實施的4500畝人工造林地告訴我們:“這塊沙地以前既不能放牧也不能打草,曾經是我們的一塊心病。

      自從旗林業局給我們搞人工造林這一項目后,前面三座大沙包現在基本處于半固定狀態,我們放牧的草場也相應擴大了,牧民通過生態建設取得的間接收入比以往增加了很多”。

      正鑲白旗自2000年開始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旗委、政府結合全盟提出的“兩轉雙贏”戰略構想,摸索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態保護與建設之路。近年來,該旗先后投入生態建設資金1.4億多元,累計完成沙源治理面積149.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1%,草原植被覆蓋率達到68%。2011年,該旗全面啟動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獎補草場總面積843萬畝,覆蓋了全部可利用草場,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保護家園、愛護草原的熱情和動力,草原生態呈現出總體恢復、局部明顯好轉的良好局面。

      據了解,10年來,該旗在生態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積極吸收農牧民投工投勞,直接帶動參加生態建設的牧民增收近4000萬元。農牧民享受退耕還林工程的政策性補貼達3.8萬人,占全旗總人口的52%。其中,11.3萬畝退耕地使退耕戶每年通過一卡通領取補助金1808萬元,實現了人均年增收475元;18.3萬畝國家級公益林每年直接補貼農牧民176.76萬元。

      同時,在沙源治理過程中,沙區牧民通過出售黃柳種條直接經濟收入達2000萬元,拉動當地工商企業銷售網圍欄、配套設施及林木種苗收入達5940萬元。

      隨著國家對生態建設與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在正鑲白旗境內正悄然掀起一股生態建設的春潮。就在陽春三月,氣溫剛剛回暖之際,實施圍封飛播項目、人工造林項目、封山沙育林項目區的各嘎查積極與旗林業部門聯系,就種植苗木與技術員面對面溝通。

      采訪中,胡魯斯臺嘎查書記付占勇告訴筆者:“自2009年我們嘎查實施人工造林以來,生態恢復良好,對牧民生產生活都有極大的提高,牧民對生態建設這一塊的認識也有根本轉變。每年每戶牧民都要自發地在自家的草場里種植紅、黃柳10多畝。今年我們嘎查再計劃實施圍封飛播項目15000畝,封沙育林項目6000畝,相信通過治理后,我們嘎查將變得山更清、草更綠。”

      按照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強化草原的生態功能、優化草原的生產功能、開發草原的觀光旅游功能,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的要求。今年,該旗林業部門圍繞全盟“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結合全旗實際,提前早規劃、早部署、早實施。以工程項目為依托,以質量效益為核心,將治沙與治貧相結合,生態與產業相結合,鞏固成果與加快建設相結合,不斷推動防沙治沙的多元化進程,促進工程建設由生態效益主導型向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復合型的轉變,實現“三效統一”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旗生態治理建設總規模為220萬畝,其中:飛播造林50萬畝、封山育林140萬畝、人工造林30萬畝。以呼魯斯臺、阿拉騰嘎達斯濕地為重點,加大保護力度,促進植被恢復,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力爭將28萬畝呼魯斯臺濕地、12萬畝阿拉騰嘎達斯濕地列入自治區濕地保護區。 該旗深入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之路,不僅轉變了農牧業生產方式,而且使林業惠民作用逐步顯現,推動了農牧業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了“草原增綠、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預期目標。

    來源: 錫林郭勒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