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列報道】培育特色產業 壯大縣域經濟內力


    時間:2013-03-21






      【產經熱詞】

      三個著力”

      十二屆全國人大—次會議期間,我區代表團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指出,當前和今后—個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是“三個著力”、“三個更加注重”、“七項重點工作”。“三個著力”就是要著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壯大縣域經濟,著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縣域自我發展能力

      全國兩會期間,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提出,從區域發展看,目前全區超過半數的經濟總量和六成以上的財政收入集中在呼包鄂,呼包鄂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又集中在少數旗縣區,縣域經濟較為薄弱。著力壯大縣域經濟,要重點做好特色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城鎮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擴權強縣等方面的工作,不斷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

      承接產業轉移

      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在自治區黨委九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產業是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我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資金短缺,培育主導產業,要堅持借助外力和培育內力并重的發展原則。借助外力,就是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承接產業轉移要注重做好兩方面的結合。—是要與既有優勢產業相結合,二是要與新—輪產業轉移特點相結合。

      近年來,內蒙古一直把縣域經濟作為發展戰略重點,堅持特色發展思路,探索出了農牧業產業化推進型、勞務經濟主導型、工業突破型、資源開發型、產業集聚型、都市圈一體化型6種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隨著這6種模式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全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我區縣域經濟不但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且日益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亮點。

      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在自治區黨委九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內蒙古幅員遼闊,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獨特,意義更加重要。

      之所以說地位更加獨特,是因為:縣域經濟既是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又是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匯點,更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銜接處。無論是解決“三農三牧”問題,還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無法回避縣域經濟。

      之所以說意義更加重要,是因為:雖然縣域經濟占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接近六成,但東西部發展的不平衡,使我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全區101個旗縣區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各不相同,發展不平衡問題仍很突出,縣域經濟發展不足仍然是內蒙古必須攻克消除的發展障礙。

      那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路該怎么走?

      王君書記的話旗幟鮮明:必須走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之路。

      全國兩會期間,部分代表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只有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才能突出特色,加快形成縣域各類企業競相發展的格局。

      顯然,推進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還必須培育內力。

      關鍵詞:突出特色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我區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是“三個著力”、“三個更加注重”、“七項重點工作”。“三個著力”的其中一個“著力”就是“著力壯大縣域經濟”。

      顯然,發展縣域經濟,已成為我區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頭戲。

      在自治區黨委九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王君指出,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立足當地資源、區位等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利用特有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利用優勢資源發展優勢產業。

      顯而易見,突出縣域特色,首先要因地制宜。

      “全區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上。呼包鄂經濟之所以相對發達,主要是縣域經濟發達。呼包鄂三市國土面積僅占全區的1/10,但其生產總值占到全區的60%左右,而烏蘭察布市、興安盟兩個盟市加起來不到全區的8%。全區僅有的兩個全國百強縣在呼包鄂地區,全區經濟十強縣有9個在呼包鄂地區。”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說。

      正是因為我區縣域發展不平衡,我們必須認識到:作為重要的板塊經濟,縣域經濟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產業經濟。為此,我區在部署下一步工作時十分明確地提出要求:科學制定縣域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布局項目,因地制宜地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提高支撐縣域經濟發展和拓展就業空間的能力。

      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是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的關鍵在特色。業內專家認為,我區各個旗縣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各不相同,縣域經濟絕不能搞遍地開花式的低水平競爭,而是要更加強調“特色產業立縣”原則。也就是說,突出地方特色,要找出各地“宜”之所在,即:各旗縣區在發展中必須明白自己的特色是什么,優勢在哪里,尤其在產業類型劃分上,要遵循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牧則牧的原則。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發展縣域優勢特色產業,一方面可以使縣域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提升。另一方面,在發展提升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改造傳統產業特別是資源型產業,推進縣域工業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證明,縣域經濟必然要走特色產業之路,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圍繞地方特色做文章,并堅持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的統一,找準地方特色和市場對接的著力點,突出重點,依靠特色培育產業鏈條,使地方特色轉化為產業特色,實現以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在認真研究縣域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區長辛舒認為,發展縣域經濟一定要找準自身特色與優勢,構建特色產業體系。對于集寧區下一步的發展,他的思路很清晰: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形成多極支撐的產業格局,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與此同時,要發揮集寧的地域和交通優勢,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重點抓好皮件產業發展,打造皮件交易中心,擴大社會就業,拉動地區經濟發展。

      “我們在建設錫盟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將依托地方優勢與特色,把多倫縣打造成為新興產業承接地、商貿物流集散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京北旅游勝地。”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縣長霍錦炳坦言。

      自治區政府研究室副巡視員葛力大分析,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首先要提高農牧業現代化水平,完善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建設,形成多層次、復合型的產業體系;其次要大力扶持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繼續做大、做強乳品和羊絨加工企業,加快培育肉類、糧油、果蔬生產加工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在縣域范圍內各具特色的綠色知名品牌參與市場競爭。
    關鍵詞:培育內力

      培育內力實際上就是要積極推進全民創業。要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群眾創業熱情,加快縣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大力培育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市場主體,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產業發展中來,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呼倫貝爾市市長張利平認為,發展縣域經濟,要全面深刻認識旗情、區情、市情,跳出自己看自己,站在高處看自己,比較分析看自己,在特色產業發展上集中突破。在認清特色的基礎上,要集中培育主導產業和骨干企業,核心是在投資和項目建設上有突破,尤其對于貧困旗縣而言,要下大力氣打造符合當地特色的翻身產業項目,培育縣域內在活力與動力。

      在全區新任旗縣黨政正職干部培訓班上,王君書記強調,中央所有的政策要靠旗縣落實,縣域在行政管理、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承上啟下、溝通城鄉的重要地位,要抓住縣域經濟發展這個牛鼻子,縣域經濟搞好了,省區經濟才能搞上去。

      專家分析稱,搞好縣域經濟的關鍵在于縣域有沒有內在活力與內在動力,我區目前的產業結構以礦產資源開發、能源重化工業為主,所有制結構以大企業、國有經濟為主,總體上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民營經濟發展滯后等問題,要想增強縣域的內在活力與內在動力,必須促進一大批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帶動一批勞動者就業,促進就業富民。

      烏拉特前旗旗委書記王學君認為,烏拉特前旗要實現趕超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積極挖掘創業潛力,不斷激發縣域發展的內在活力。

      2012年,全區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04:1,農牧民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是工資性收入偏低,其根源是縣域特色產業發展不足,難以為農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催生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與活力,對幅員遼闊、東西狹長、中心城市帶動能力弱的內蒙古而言,尤為重要。”通遼市委書記杜梓認為,發展縣域經濟關鍵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既要強化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引進項目培育特色產業,又要注重培育扶持本土企業發展壯大,使一批本土企業家脫穎而出。

      赤峰市紅山區區委書記姜宏總結,紅山區近年來著力打造的經濟開發區、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園區、物流園區、核心商貿區、西部市場集聚區五大發展平臺,現已成為實現產業集聚的有效平臺,有力地提升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分析,促進縣域產業多元化發展,可帶動一批為優勢特色產業配套的中小企業發展,增強縣域配套服務能力,改善縣域產業生態,縣域經濟的內在活力與動力也由此增強。

      關鍵詞:借助外力

      專家認為,目前我區縣域產業發展水平較低,資金短缺,需要借助外部先進生產要素加快發展,要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引進延伸配套加工產業,使其做大做強。顯而易見,我區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還要借助外力。

      杭栓柱提出,當前國內東、中、西部產業轉移速度加快,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我區既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還要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引進延伸配套加工產業,使其做大做強。簡言之,就是要結合自身優勢,有針對性地承接技術含量及附加值高的產業,在有條件的旗縣區培育一批新的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他認為,發展縣域經濟,一定要堅持借助外力和自主發展相結合。只有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才能不斷挖掘縣域自身發展潛力,建立自主發展的縣域創新機制,提高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和水平。

      呼倫貝爾市市長張利平認為,發展縣域經濟要堅持不懈地抓招商引資。他說:“項目和投資是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的重中之重,要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和資金外溢,通過項目建設帶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抓特色產業還要優化發展環境,要牢固樹立安商、富商的意識,按照全天候、全身心、全過程、全方位的原則為企業做好服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給特色產業領域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簡化程序,降低門檻,謀長遠、算大賬、講信譽、求雙贏。”

      很顯然,借助外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還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就借助外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這一問題,我區的基本思路是: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機遇,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建設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園區和重大項目,在借力發展中增強綜合實力,在引進消化中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

      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趙云平分析,承接產業轉移要與新一輪產業轉移特點相結合,新一輪產業轉移呈現出結構高度化、分段化趨勢特點。要結合縣域自身優勢,有針對性地承接資本質量高、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實現縣域支柱產業多元化。

      在一次會議上,自治區有關領導建議,在借助外力、突出特色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過程中,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破除阻礙縣域特色產業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等體制障礙,凡是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領域都要對民營企業開放。

      赤峰市紅山區區委書記姜宏認為,在借助外力發展壯大縣域優勢特色產業的同時,要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成長性好、產業帶動力強、吸納就業人數多、環境資源代價小的項目,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當前,我區縣域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并已迎來經濟轉型、內需拉動和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

      在這樣的機遇與條件下,為了推進富民強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蒙古借助外力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的春天已經到來。(記者 王國英)

      【觀點】以特色立縣加速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2012年,內蒙古縣域經濟占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接近六成,縣域經濟在我區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作為重要的板塊經濟,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既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途徑,更是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的重要抓手。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既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更是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必由之路。正確把握縣域經濟的特色、優勢和定位,實現特色立縣,對于增強縣域競爭優勢、推進縣域經濟大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特色立縣,要宜農則農,立足優勢做大做強農牧業。我區農牧業資源豐富,尤其是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全有條件做大做強。要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和推進農牧業發展,堅持走產業化帶動的路子,調整優化結構和布局,建設一批優勢農畜產品基地和產業帶,提高規模效益。要堅持走品牌化引領的路子,發揮綠色和特色優勢,培育更多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提高產品知名度,增強產業競爭力。與此同時,要大力實施惠農惠牧戰略,要以農牧民增收、解決“三農三牧”問題為根本目的,只有農牧民收入增加了,縣域農牧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縣域經濟才能夠發展壯大。

      特色立縣,要宜工則工,筑牢特色產業發展根基。我區產業結構單一,要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和企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競爭能力。只有通過技術改造來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把傳統產業逐步做大做強做優,進一步夯實全區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基礎。一方面,要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大力推進煤炭精深加工,加快發展與煤炭緊密相關的煤化工、煤電鋁等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不斷將煤的下游特色產業優勢放大。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國家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特色立縣,要加快發展服務業,培植特色服務業優勢。各地應依托當地不同的資源稟賦,統籌發展各類新興服務業,特別是要加快物流節點城市、物流基地、物流園區建設,發展壯大現代物流業。同時要大力實施縣域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加強文化與旅游融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要搞好旅游策劃、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旅游業,讓這些配套產業與主導產業形成互補,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