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國中東部許多城市出現了霧霾天氣,呼市空氣質量也受到影響,一時間,PM2.5數據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PM2.5等數據是如何采集、如何發布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實地采訪了呼市環境監測站點,讓市民了解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樹林里的“炮樓”17日,記者隨呼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自動監測室的韓見弘主任來到了興松小區監測站點。
在位于呼市新城區興松街附近的一片小樹林里,記者看到了一座四層建筑,遠遠的感覺很像一個小“炮樓”,如果不是墻面上有“環境監測”四個大字,真不知道這“炮樓”就是監測站點。記者注意到,這里樓門緊鎖,很少有人經過。
這里是怎么監測PM2.5等數據的呢?韓主任看出了記者的疑問。“走,先上去看一看!”
監測分析儀器個小功能大
登上四樓,不大的房間內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高約2米寬1米多的機柜,里面陳列著很多臺儀器,每臺儀器上的顯示屏上都顯示著不同的數據,原來,這些儀器就是負責不同污染因子監測的,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等。
韓主任打開一臺儀器的門,記者注意到里面有白色的濾紙,濾紙上面有顏色深淺不一的黑色圓點,儀器很像老式的磁帶播放器,濾紙就像磁帶一樣纏繞在磁頭上。
董主任解釋道,“這臺儀器就是負責PM2.5污染因子監測的。”這臺儀器與樓頂上的采樣器連接,采集到的PM2.5顆粒物通過管道進入到這臺儀器,顆粒物沉積到濾紙上,并形成一個個黑色的小圓圈,通過儀器內部的檢測器進行檢測分析,最后得出室外PM2.5的濃度。每一個小圓點就代表一個小時內的濃度值,顏色淺說明濃度值小些,顏色深說明濃度值大些。
其中有一臺集中的顯示儀器,不同污染因子的濃度都會集中在這里顯示,記者在PM2.5一欄中注意到,17時的數據為0.031mg,韓主任解釋,這代表17時這里的PM2.5濃度值為每方米為31微克,屬于正常范圍內。
采樣設備像兩個倒置的盤子
監測分析儀器所需要的樣品,是由采樣設備提供的,在樓頂上,記者看到了負責樣品采集的設備,兩個類似盤子的裝置倒置在支架上,這就是負責顆粒物采集的切割器裝置。共有兩個這樣的設備,一個負責PM2.5顆粒物的采集,一個負責PM10顆粒物的采集。韓主任介紹,“別看設備不大,功能可不小,它可以按要求割切采集需要的顆粒物,而把不需要的排除在外。”另外還有一個包括二氧化硫等在內的氣態污染因子采樣器,是一個圓柱形的儀器,都安放在四樓頂上。
空氣質量實時發布
市民可以通過呼市環保局網站實時查看空氣質量情況,直觀能看到的AQI數值,就是經過這里采樣、分析之后得出來的。據韓主任介紹,采樣、分析之后,會通過傳輸系統把包括PM2.5在內的各項污染因子的濃度值傳輸到呼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根據各項污染因子的濃度綜合得出AQI的數值,也就是空氣質量指數。為了讓市民更直觀地了解空氣質量狀況,除了數值之外,在實時發布系統上,用不同的顏色表示空氣質量的不同等級,綠色表示優,黃色表示良,橙色表示輕度污染,紅色表示中度污染,紫色表示重度污染,褐紅色表示嚴重污染。
韓主任稱,正常情況下工作人員每星期會來一次監測點,進行巡檢維護,如果設備發生故障,會馬上趕到進行檢查維修。
呼市為啥設8個監測站點
呼市于去年12月27日執行環境質量新標準監測數據實時發布,包括PM2.5在內的六項檢測指標數據通過呼市環保局門戶網站和政府網站信息平臺對外發布。
說起PM2.5,呼市環境質量監測中心站長王克玲介紹,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PM2.5成分復雜,國家新的空氣質量監測標準把它納入進來。所以目前監測的AQI是空氣質量指數,包括PM2.5在內的六項數據,比以前監測的環境污染指數API多了三項數據,能更客觀地反映空氣質量。
目前呼市共有8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談到這些站點的布局,王站長介紹,國家對建站的高度、角度、視野等方面有明確的要求。呼市目前這些站點的布置完全按照國家的有關技術標準設計,根據呼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確定了目前的這八個監測站位,以期能更好地覆蓋呼市城區。如小召監測點主要監測市中心的空氣質量,化肥廠生活區站點主要監測石化區內的空氣質量。
就前段時間有的點位出現重度污染,有些是輕度污染這一情況王站長表示這與站點所處的方位和周圍的環境有關,比如說糖廠監測站點,附近有什拉門更村、攸攸板等幾個城中村,目前這些地方正處在季節取暖期,很多居民采用一家一戶的取暖方式,這樣排放到空氣中的污染物質多,監測的數據值就會高。而如小召站點正處在市中心,該地段主要是集中供暖,相對排放的污染物少,所以監測數據會低一些。另外,空氣質量等級的高低,也會受氣象條件的影響,比如同期不同地段風力的大小,也會影響空氣中顆粒物比如PM2.5濃度的高低,從而造成空氣質量的不同等級。
來源: 內蒙古晨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