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200萬畝,占全國治理面積的40%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多年保持“雙減少”,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內蒙古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環境基礎十分脆弱。
多年來,內蒙古科學推進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工程,以大工程帶動大治理。同時,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依法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推行舍飼圈養,實施草原獎補機制和退牧還草等工程,堅決制止亂砍濫伐、亂采濫挖、超載過牧等破壞植被的行為,沙區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成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18個,封禁面積18.35萬公頃。
在有效治理和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內蒙古還培育發展了沙生植物種植與開發利用、特種藥用植物種植與加工經營、林紙一體化和生物質能源產業化等六大類型沙產業,走出一條沙漠增綠、百姓增收、企業增效的發展路子。
沙海變綠洲,荒山變綠嶺。在長期防沙治沙實踐中,內蒙古形成了一批防沙治沙成功模式,也涌現出了一批批“治沙英雄”。鄂爾多斯探索出“黨政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運作、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持續化創新”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1.86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有三分之一披上綠裝,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國方案”。巴彥淖爾市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做大做強以肉蓯蓉、沙漠葡萄、沙漠有機畜牧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沙產業,實現治沙與致富雙贏。以寶日勒岱、殷玉珍為代表的“綠色烏審”治沙群體,60年接力植綠,使“死亡之地”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70%,生態狀況達到近百年來的最好水平;“治沙愚公”蘇和放棄退休后的安逸生活,十年如一日堅守荒漠戈壁,人工種植梭梭9萬多株,補植補造梭梭林4800畝,在額濟納旗茫茫戈壁建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將全力鞏固治沙成果,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650萬畝,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普惠民生。(記者 霍曉慶)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