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水利投融資改革發力


    時間:2012-11-21






      興安盟扎賚特旗綽勒水利樞紐,該工程由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實施。

      【核心提示】

      ●在自治區水利投融資平臺搭建之前,我區水利建設主要依靠國家投入,資金來源單一。而且由于資產分散,缺乏統一管理,沒有參與市場化運作,各級水利部門包括水利企業始終處在融資難、貸款難的境地,水資源需求與水利投入不足形成矛盾。

      ●自治區及各盟市水利投融資平臺成立后,借鑒國內其他省市的成功經驗,采用了全新的水利投融資模式。該模式以財政專項資金為引擎,以政府信用為基礎,整合自治區分散的水利資產,形成規模優勢,完成了公司向投融資平臺轉變的初始化條件。

      ●水利投融資新模式的運用,從根本上改變了自治區長期以來單一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水利投資模式,對改善當地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都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經過努力,自治區政府構想的“以財政專項資金為引擎,以政府信用為基礎,以大型水利國有企業為載體,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資格局”基本形成,創立了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水利投融資模式。

      【本報觀點】

      健全投入機制 推動興水惠民

      近年來,我區水利建設發展步伐加快,這其中,水利投融資平臺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水利大發展需要大投入,這是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得出的歷史結論。縱觀歷史,凡是水利快速發展的時期,都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的時期。水利大發展需要大投入,更是當前水利改革發展面臨形勢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區水利建設歷史欠賬多,水利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雖然中央和自治區對水利建設高度重視,各級地方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但是水利發展中的“瓶頸”、“硬傷”、“短板”,還需要長期的過程才能徹底解決。

      從目前自治區水利投資結構來看,水利投入渠道還相對單一,金融資金所占比重還比較低。中央明確要求,“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這就迫切需要加大水利投入,建立起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健全水利投入機制,除了爭取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外,須進一步加大水利投融資工作力度,擴大水利投融資規模,以滿足大規模水利建設需求。具體來說,應該在以下方面給予高度重視和加強。首先,積極爭取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要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支撐作用,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打造可持續的水利建設金融支持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通過上市和發行債券進行直接融資,發展大型水利基礎設施設備和中小農田水利灌溉系統融資租賃服務,進一步拓寬水利建設項目的抵押質押物范圍和還款來源,充分發揮財政貼息資金對信貸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

      其次,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我區水利投入規模雖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水利建設資金吸引社會資金還不多。要通過地方政府水利投融資平臺建設,引進民營資本,采取直接或間接的融資方式,參與公益性水利建設。

      第三、充分發揮水利投融資公司的作用。目前,我區各地水利投融資公司成立時間較短,缺乏運作經驗,融資能力較差,整體實力較弱。全區水利建設任務重,項目多,投資規模大,各地要多措并舉,支持水利投融資公司創新運作模式,著力提升水利投融資公司實力,扶持其做大做強。

      水利發展形勢喜人,水利建設任重道遠。各地要健全水利投入機制,保持水利建設投資的穩定增長,保持興水惠民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而推動全區水利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今日聚焦】

      二連浩特市第二水源地供水工程被視為二連口岸生命線,因為它解決了當地7萬多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以前家里停水是經常的事,尤其是夏季供水高峰期,家里得擺好盆盆罐罐準備隨時接水。現在,我們再不用遭這種罪了!”市民王文學興致勃勃地說。

      它是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被自治區政府確定為自治區級水利投融資平臺后,實施的第一個項目,也是自治區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個例證。近年來,自治區致力于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興修水利的需求與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以大型水利國有企業為載體,搭建起自治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平臺,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資格局。目前,良性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資金羈絆 水利建設緩慢

      我區地處祖國北疆,水資源嚴重短缺。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受制于資金短缺,我區水利建設發展緩慢。

      據自治區水利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水利投融資平臺搭建之前,我區水利建設主要依靠國家投入,資金來源單一。而且由于資產分散,缺乏統一管理,沒有參與市場化運作,各級水利部門包括水利企業始終處在融資難、貸款難的境地,水資源需求與水利投入不足形成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改變以往的水利投入模式,讓更多資金參與到水利建設中來。”這位負責人說。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治區水利廳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水利建設投融資模式,整合廳屬企事業單位的資產,組建了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被自治區政府確定為自治區級水利投融資平臺。

      各盟市也相繼成立了水務投資公司,開展水利投融資活動。

      自治區及各盟市水利投融資平臺成立后,借鑒國內其他省市的成功經驗,采用了全新的水利投融資模式。該模式以財政專項資金為引擎,以政府信用為基礎,整合自治區分散的水利資產,形成規模優勢,完成了公司向投融資平臺轉變的初始化條件。與此同時,運用企業身份和市場手段,突破傳統水利融資因融資及承貸主體受限等制約,撬動民間資本、金融資金參與水利建設。探索發行中期票據、企業債券、股權融資、銀行貸款、BT、BOT等多種投融資方式,由以前水利建設單一靠國家投入逐漸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擎,社會資本、金融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格局。

      全新的水利投融資模式,開啟了內蒙古水利建設新篇章。

      著力創新 加快推進市場化

      自治區水利投融資平臺構建以來,積極參與重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化運作,與地方政府、企業開展合作,實施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設。

      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分別與農業銀行內蒙古分行、華夏銀行呼和浩特分行、內蒙古銀行等金融機構簽署協議,獲得貸款授信,用于水利建設。

      與此同時,自治區政府以水利建設基金作為項目注冊資本金,向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投入12億元,帶動民間資本和金融資金65億元進入水務基礎產業,大大降低了城市擴容、經濟發展對政府預算的壓力。

      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董事長劉祥介紹:“在項目融資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自治區政府的相關要求,劃清項目類別,區分水利工程性質,分類實施,明確貸款還款主體和還款資金來源。”

      在充足的資金支持下,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先后運作實施各類建設項目32個,完成投資130.47億元,利用金融資金29.74億元,帶動民間投資35.73億元,財政資金的投資拉動效應為1:5.39,已經具備了年供水10億立方米的能力。

      二連浩特、滿洲里是我區重要的進出口口岸,是我國對外的窗口。但因地方政府財力有限,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新水源工程建設中去,多年來一直受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制約。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介入后,通過股權融資、銀行貸款等方式引進社會資金、銀行資本參與水利建設,并充分發揮政府的信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這兩個城市新水源地的建設,解決了城市供水能力不足的困境。

      2010年9月,由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與二連浩特市政府共同投資1.8億元建設的二連浩特市第二水源地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在新水源地沒建成之前,二連浩特市供水能力嚴重不足,人們洗澡時剛涂上浴液就停水的窘事更是家常便飯。在夏季供水高峰期時需要限時供水,居民家里時常要擺好盆盆罐罐接水,以備不時之需。該工程可滿足15至20萬人的生活用水需要,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在二連口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滿洲里水資源相對豐富,但由于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不能對現有水資源加以利用,造成了當地工程性缺水和自來水品質差等問題。而且,由于滿洲里鐵路沿線由鐵路部門供水,滿洲里市由自來水公司供水,導致管理分散,管線資源浪費。滿洲里水利建設通過投融資平臺進行了多方溝通協調,將供水機構進行整合。同時,融資建設了新的水源地,擴大了供水規模,提升了供水質量,滿足了當地群眾的用水需求。地方政府將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廠以托管的方式交由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管理。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再次投資對滿洲里污水廠進行升級改造,并將處理后的中水供給黃金集團烏山礦作為工業用水,實現了污水資源化和供排水一體化運營,不僅解決了烏山礦長期解決不了的選礦用水問題,還形成了良性產業鏈。這一模式被稱作“滿洲里模式”,并在全區范圍內被大力推廣。

      水利投融資新模式的運用,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治區長期以來單一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水利投融資模式,對改善當地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都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還獲得了投資收益,實現了水資源有序開發利用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了全區水務一體化進程,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經過努力,我區基本形成了自治區政府構想的‘以財政專項資金為引擎,以政府信用為基礎,以大型水利國有企業為載體,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資格局’,創立了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水利投融資模式。”自治區有關領導對此作了總結。

      遭遇挑戰 面臨新形勢新要求

      雖然,我區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極大地推動了水利大發展。但是,業內人士認為,從現實分析,自治區水務發展仍然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等未來發展趨勢將更加復雜,矛盾將日益凸顯,解決將更加困難。水利投融資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

      自治區水利部門有關人員介紹,目前我區乃至全國水務企業都面臨不少困難,主要表現在:首先,水務企業的產品是水,而水價是指導性和計劃性的,生產成本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而水價調整往往比較滯后。這使得水務企業運營承受著很大壓力。

      其次,水務項目一般投資金額都較大,往往都是上億元甚至數十億元,并且通常都有持續的投資壓力。所以,融資門檻較高,一般小型投資者很難有機會參與到水務投資中來。

      第三、水務投資的公益性、商業性和基礎性通常融合在一起,屬于基礎性投資,同時多半又帶有公益特點,往往導致商業回報不理想,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不夠強。

      第四、水務項目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融資需要專業團隊,招商團隊如果不專業,組織招商活動不得力,往往導致招商比較困難。

      第五、個別地區供水能力與用水規模不匹配。有些地區用水規模大,但是供水能力不足,造成了老百姓無水可用。而有些地區供水能力很大,但用水規模上不去,給供水企業的實際運行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這些問題的出現,應當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在建設水利工程時,各地應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發展,認真評估投入與產出的比重,使得水利工程能夠實現良性循環。”水利部門有關專家、學者表示。

      內蒙古水務投集團董事長劉祥表示,水務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重視。但從長遠來看,社會各界對供水、排水、治水等方面的需求和要求也在與時俱進,對水的重要性的認識也不斷提高,水務發展潛力和空間都非常巨大,我們堅信,自治區水利投融資前景廣闊。

      搶抓機遇 平臺做大做強

      進入“十二五”,我區水利建設翻開了嶄新的篇章。自治區水利廳廳長戈鋒表示,“十二五”時期是自治區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區將加快實施以水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為中心的水資源戰略,著力解決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突出矛盾,適度開展跨區域、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設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加強黃河等大江大河的堤防和河道整治及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推進黃河內蒙古段近期防洪工程建設。而這些,都離不開水利投融資平臺。

      2011年,中央、自治區兩級政府出臺一號文件,聚焦水利發展,督促政府建立更多更大的水利投融資平臺……

      這一切,為自治區水利投融資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十二五”期間,我區水利投融資平臺將通過企業重組、托管經營等方式,逐步完成全區重點城市供排水一體化經營;通過產權主體多元化的推進,改善、優化國有股權結構,以資本運作的方式提高股權的市值,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推進盟市合作,加快區域水資源整合;以高新技術、融資能力為優勢,加快區域水資源整合步伐;引進國際先進的污水資源化處理技術與理念,發展節能節水產業和水務循環經濟。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助推下,我區投融資平臺建設快速推進。2011年4月,內蒙古水務投集團正式啟動了用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融資工作,此項工作完成后,可籌集15億元資金用于水利建設。

      2011年8月,自治區水利廳與14家銀行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與3家銀行簽訂了具體項目合作協議,簽約金額達100多億元。此舉全面拉開了自治區金融、水利全面合作的序幕。

      在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融資工作的同時,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積極實施水利項目,企業實力不斷增強。與呼倫貝爾市政府組建了呼倫貝爾水務投資公司,與興安盟行署合作運作烏蘭浩特工業園區供水工程等。2011年底,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總資產超過百億元,首次向自治區財政上繳投資收益110萬元。

      目前,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正在運作實施赤峰市經濟轉型試驗區供水工程等30余項重點水利項目。同時,還被國家發改委批復為黃河內蒙古段近期防洪工程項目法人單位,負責黃河防洪工程的建設管理,并參與文得根水利樞紐、“引綽濟遼”調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未來3-5年,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致力于我區重點發展地區的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水務一體化運營的項目,總投資預計達到195.8億元,其中社會融資7.87億元,銀行融資131.99億元。“爭取于2015年前,公司資產規模達到200億元以上,建設成為經濟實力雄厚,人才隊伍優秀、市場開拓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強、規模經營效益好、基業鞏固、業績突出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水務企業。”劉祥介紹說。

      自治區水利建設已踏上新的征程。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水利投融資模式不斷完善、成熟,內蒙古水利事業將迎來新的輝煌。

      近年來,自治區致力于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興修水利的需求與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以大型水利國有企業為載體,搭建起自治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平臺,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資格局。目前,良性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產經傳真】我國水務投融資 改革經典案例

      成都自來水六廠BOT模式

      成都自來水六廠BOT項目是全國首個經原國家計委批準的城市供水基礎設施BOT試點項目。1999年8月11日,成都市政府與成都通用水務——丸紅供水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特許權協議》,特許期18年。“成都通用水務——丸紅供水有限公司”作為項目業主,在特許期內全面負責該項目的融資、設計、建設和運營。特許期結束后,水廠將無償移交給成都市政府,經營所得作為建設投資的收益。

      合肥王小郢污水處理廠TOT模式

      2004年7月7日,安徽合肥王小郢污水處理廠資產權益轉讓項目正式簽約。世界第七大水務集團--德國柏林水務國際有限公司和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以4.8億元贏得王小郢污水處理廠23年經營權。王小郢污水處理廠是安徽省最大的污水處理廠,由合肥市利用澳大利亞政府貸款、亞行貸款和國債資金建設,采用了帶除磷脫氮的活性污泥法工藝,日處理能力30萬噸,為約100萬居民提供污水處理服務。

      杭州蕭山東片污水處理廠BT模式

      杭州蕭山東片大型污水處理廠總設計規模100萬噸/日,一期項目采用BT方式,由上海大眾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占90%和杭州蕭山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占10%共同投資,由杭州蕭山錢塘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負責工程建設。建設期為2年,投資回報期為25年。在其一期工程6.3億元的總投資中,30%由組成項目公司的股東出資作為注冊資本,其余70%部分主要通過銀行長期借款籌集解決。

      漢沽營城污水處理廠DBO模式

      DBO是一種共同建設和運營的方式,在某種形式上和傳統的EPC模式較為相似。在DBO模式下,國有、民營乃至國際的社會投資主體都可以參與到市政基礎設施運營的競爭中,經營權的獲得不是政府授予,而是通過競爭方式獲得的,這是和以往運營方式最大的區別。

      2008年1月30日,中國內地首家實行DBO模式招標的項目——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營城污水處理廠項目開工建設。項目由創業環保公司中標。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建設日處理10萬噸污水處理廠1座,日生產5萬噸中水廠1座以及廠外配套管網52公里和泵站7座,工程總投資3.61億元,資金來源于世行貸款。

      蘭州水務股權轉讓模式

      股權轉讓是指政府將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水務企業的部分產權/股權轉讓給民營機構,在水務企業建立和形成多元投資、有效公司治理結構,同時政府授予新合資公司特許權,許可其在一定范圍和期限內經營特定業務。

      2007年1月,蘭州市政府將蘭州供水集團45%股權及污水處理項目,以17.1億元的高溢價轉讓給威立雅水務集團,期限為30年。引入外資后,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注冊資本約10.9億元,其中蘭州市國資委占55%,威立雅占45%。目前,日供水約60萬方,供水設計能力138萬方/日。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