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上都遺址“桃花源”中草木青得到精心保護


    時間:2012-10-09





      “那里有花園,蜿蜒的溪河在其間閃耀,園里樹枝上鮮花盛開,一片芬芳;這里有森林,跟山巒同樣古老,點綴著灑滿陽光的青青草場……”1797年,西方詩人柯勒律治筆下的元上都,對于東西方文化地理的深遠影響綿延至今。

      而在元上都遺址申遺成功的“熱鬧”之后,更需要冷靜思索的是,如何通過從生態環境到人文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挖掘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或許,我們可以從圍繞元上都遺址開展的全方位生態修復與保護中找到答案。

      移民搬遷:還原自然風貌

      金秋時節,2012內蒙古環保世紀行記者團走進錫林郭勒盟,來到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遺址。放眼望去,得到良好保護的草場蔥郁繁茂,在瑟瑟秋風中翻波涌浪;遠遠近近的灌木叢星羅棋布,圍攏著曾是建筑臺基的地表隆起。附近的閃電河濕地上空,不時有水鳥起落,呈現出一派和諧的自然美景。

      在西方人心中,元上都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桃花源”具有同等地位和意韻。然而,在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中,如何使元上都遺址免于厄運,就成為文物保護工作者乃至全社會關心的問題。

      為了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影響,盡量還原遺址的自然風貌,當地農牧民做出了犧牲。正藍旗副旗長柒拾捌告訴記者,在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遺產的行動開始前,相應的生態保護措施就已展開,從2000年至2011年,居住在遺址核心區內的195戶農牧民全部遷移出來,搬離了世代生息的故園。

      “政府在搬遷安置方面盡力想辦法,在移民新居建設、提供補償資金等方面共投入3000多萬元,力求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但這些農牧民為元上都遺址的保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柒拾捌說。

      生態修復:留存恒久詩意

      據了解,在成為世界遺產之后,當地針對元上都遺址核心區域及周邊草原、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得到進一步強化。正藍旗元上都遺址文物事業管理局副局長任進奇告訴記者,針對元上都遺址的保護管理辦法也已起草完成,上報自治區法制辦待批。此外,他們還委托中科院植物所,對遺址周邊林草保護和景觀建設進行了科學規劃。

      正藍旗還成立了馬背文物保護隊,聘請當地嘎查村的119名干部兼任保護隊員,在日常巡邏看護、對遺址文物本體進行保護的同時,承擔起周邊草原生態的監控與管護任務。由于資金有限,保護隊目前僅購置了兩匹馬。“旗里象征性地給每個隊員發點補助,雖然很微薄,但大家都很盡責。”柒拾捌告訴記者。

      “通過圍欄禁牧等措施,目前元上都遺址和周邊的草原植被有了非常大的改觀。”任進奇介紹,元上都遺址核心區面積為252平方公里,其中41平方公里設置了禁牧圍欄,周邊1700平方公里作為生態保護緩沖區,也采取了限制放牧等相應的措施。

      嚴密保護:延續“文化標本”

      一些先進的保護設施設備也被引入元上都遺址。柒拾捌介紹,當地在有限的經費中拿出800萬元,安裝了包括視頻監控、語音聯絡和標志分界等內容的安防工程系統,使部分發掘的遺址遺跡和周邊環境的變動狀況能夠隨時掌握。

      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決議書指出,元上都遺址見證并表征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換言之,這一方水土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著一個“文化標本”的重要角色。記者在遺址內注意到,除了不時可以看到監控攝像頭,每一處已發掘出土的建筑遺址都采取了覆網、支架等保護措施,并安裝了監測參考標柱,以便觀測和掌握出土遺跡受外部自然環境影響的程度和變化。

      沿著離開的小路回望,遍野的金蓮花雖已凋落,但是經歷了今年的首度秋霜,金蓮川草原變得更加斑斕多姿。我們有理由相信元上都遺址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標本”,在各種有效的保護手段之下,絕不會重演西域樓蘭古城的悲劇。

    來源:《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