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是近20年未見的好年景啊,儲存的草料別說是今年了,明年都足夠。”正在打草場上忙碌的西烏珠穆沁旗牧民巴雅爾圖高興地對記者說。據當地草監部門統計,今年錫盟牧草高度達到40公分,較去年的33公分整整高了7公分;畝均產草量達到75公斤,比去年增加18公斤,和2001年的28公斤相比,整整提高了47公斤。
今年夏季,到錫林郭勒做客的人們都由衷地感嘆:“天堂草原,美景再現。”而當地干部和群眾卻認為,大草原美景重現固然與今年雨水充沛不無關系,但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實施,才是讓千里草原永遠美麗的堅強后盾。
2011年,為了遏制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國家實施了有史以來對草原生態投入資金最大、涵蓋面最廣的一項惠民政策——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該政策惠及錫盟2.75億畝草牧場,涉及7.3萬牧戶23.8萬人,投入資金8.4億元。其中,階段性禁牧6009.27萬畝,草畜平衡21449.37萬畝,牧民生產資料補貼6.04萬戶,草種良種補貼188.23萬畝。該盟將該項目的實施看作建立草原生態保護和促進牧民增收長效機制的難得機遇,在全面落實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了養老、助學、創業、轉移就業等配套政策,全盟僅盟級財政預算安排資金就達9000萬元,各級財政共計投入1.5億多元。
“廣大牧民很認可此項工作,保護草原已化為他們自覺的行動。”該盟農牧業局副局長圖門額說。
蘇尼特左旗滿都拉圖鎮巴音杭蓋嘎查牧民圖拉嘎,家有22124畝草場,獲得了33186元的補獎資金。當時還是個貧困戶的他,用這些資金備足了牲畜過冬所用的飼草料。今年又碰上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僅一年就摘掉了陪伴他多年的貧困戶的帽子,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對牧民來說,草原就是命根子。只有好的草場,我們才能過好日子。以后我要嚴格執行草畜平衡,限量養殖,恢復好草原生態。”圖拉嘎鄭重地對記者說。
“過去我們一味追求收入,忽略了草原生態,致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前些年,我們雖然懂得了這個道理,但迫于生計,只能多養牲畜,無形中加劇了草場的退化。現在國家投入這么多資金,幫我們恢復草原生態,我們應身體力行,尋找既保護生態,又能增收的路子。”錫林浩特市阿爾善寶力格鎮白音寶力格嘎查瑪希格日勒說。
瑪希格日勒是遠近聞名的新聞人物。2011年元月,到錫林郭勒盟視察工作的溫家寶總理曾做客他家,與他促膝談心。2011年6月,全區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啟動儀式又在他家門前舉行。
記者近日再次采訪他時,他給記者算起了自己家的明細賬:“去年,我家6000多畝草場拿到4萬多元禁牧補貼。按禁牧區的標準,飼養了100多只基礎母羊,產下100多只羊羔,當年出欄收入8萬多元。開辦家庭旅游,又收入2萬多元。按今年的年景,收入肯定不比去年差。”
為了讓禁牧區的牧戶也能從事牧業,錫盟大力提倡“禁牧不禁養”理念,把畜牧業生產項目優先安排在禁牧區,重點建設基礎設施,積極探索節本增效的舍飼圈養技術和手段,為發展舍飼育肥創造條件。西蘇旗和西烏旗牧民冬羔和早春羔育肥出欄已初具規模;阿巴嘎旗和東烏旗牧民集中管理種公羊,提高牲畜個體效益;察哈爾地區牧民繁殖適合地方特點的德美羊……
一路走來,記者看到,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實施,讓草原生態惡化的罪魁禍首——掠奪性經營不復存在。廣大牧民因地制宜,探索保護生態環境的增收之法,恢復和保護生態已成為從決策者到普通百姓最為關注和最為看重的工作。
來源:《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