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研發投入持續提升 創新發展動能澎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01





      190.1億元!這是2022年發布的《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上內蒙古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這一數字較上年增長18%,高于全國平均增速3.4個百分點。


      政府真的投,企業舍得投,金融資本跟進投,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有效促進了各層面自主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研發投入跨越式增長的背后,政府科技投入的剛性增長功不可沒。


      2022年,全區深入推進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趨緊的情況下,財政科技投入仍保持良好增勢,自治區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增長36.9%,有效帶動了企業與社會投入。


      改革機制牽牛鼻 政策引導齊步走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科技創新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壯大經濟新動能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成為推動全社會R&D投入、財政科技投入保持合理增速,帶動市場和社會資本對科技創新的投入,科技創新活力更加澎湃、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的有力保障。


      內蒙古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深入推進研發投入攻堅行動,通過支持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改革科技項目形成機制、優化創新平臺載體布局和構建開放合作大格局等強有力措施,推動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取得新突破。


      2022年,全區財政預算安排科技支出51.21億元,較上年增長27%,持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為提升科技創新實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自治區不斷推動落實優化惠企政策發展環境,為1211家企業兌現稅收減免、研發投入后補助等科技政策性財政獎補資金44億元,政策支撐效果持續顯現。


      為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自治區將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全面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截至2022年末,全區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500家,同比增長22%以上;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589家,同比增長92%;啟動“萬名科技特派員進萬企科技創新服務”專項行動,建立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75家,入站科技特派員1546名,深入3626家企業開展服務,有力促進了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歸集。


      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需要完善政府研發投入導向機制,使政府科技投入的作用真正凸顯出來。自治區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全社會參與”的科技計劃組織體系,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項目組織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企業牽頭承擔科技項目達77.65%,引導企業投入15.03億元。


      百舸爭流,競相發展。在自治區的帶動下,全區研發投入呈現良好增勢。如鄂爾多斯市各旗區財政科技資金預算從無到有、穩步提升,2022年市本級財政科技投入8.5億元,同比增長21.4%。


      企業投入成主體 創新提升競爭力


      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的加強,需要研發主體真心實意、真金白銀的行動,企業成為提高研發投入的關鍵。


      從《公報》呈現的研發活動三大執行主體的經費支出情況看,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支出所占比重分別為85.8%、7.1%和4.8%,企業投入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


      “2022年預計銷售收入為2.6億元,研發經費投入為2361萬元,所有研發費用均為自籌費用,并用于研發試驗項目費用中。”內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延麟表示,近幾年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號召,加大研發創新能力建設,大比例投入研發費用。


      有了研發經費這個“源頭之水”,企業的創新動力更足。


      在研發費用的助力下,必威安泰2022年完成自研項目5項,并已全部用于產品生產中。劉延麟介紹,通過加大研發力度,進一步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2022年公司獲評CNAS國家認可實驗室,躋身“國家級”檢測中心,并列入《國家認可實驗室名錄》,標志著在認可范圍內,所出具的檢測報告具有國際公信力和權威性。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乳業的龍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加大創新投入和全產業鏈協同創新,不斷提升乳業自主創新能力。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達6.01億元,同比增長23.39%,遠高于行業水平。目前公司累計獲得國內外專利授權3489項,全球專利申請總數、發明申請總量位居2021年世界乳業十強榜第二名,成為引領奶業振興的動力之源。


      如今,伊利的全球創新網絡已經基本形成,在中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建立起15個創新中心,擁有科技研發人才3000余人,為乳業科研技術創新提供智力保障,加速構建乳業“產學研用”創新生態。


      隨著研發活動鏈條的延伸,協同創新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通過新型研發機構以及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等創新組建模式,內蒙古研發主體將進一步豐富。


      金融活水助成長 精準服務一對一


      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塑造發展新動能,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撐。自治區聚焦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弱項,通過加大信貸支持、鼓勵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等舉措,更好支持科技型企業研發,引“金融活水”助力科創企業茁壯成長。


      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區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2951.4億元,比年初增加156.1億元,同比增長5.58%;全區科技中小企業貸款余額3541.42億元,比年初增加10.3億元,同比增長32.91%。


      中國銀行內蒙古分行在提升自治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戰略下,全面推動全轄科技金融“一體兩翼”助力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作,截至2022年12月末,科技金融貸款余額243.82億元。


      去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政府與巴彥淖爾市科技局、中國農業銀行巴彥淖爾分行簽訂《巴彥淖爾市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風險補償金管理使用合作協議》,設立3000萬元肉羊產業發展風險補償基金,撬動銀行放大風險補償基金的10倍發放貸款。


      “此舉將進一步加大對農高區肉羊產業發展,切實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巴彥淖爾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巴彥淖爾市進一步加大企業科技金融扶持力度,全市15家銀行已為科技型企業發放科技創新再貸款3300萬元。


      2022年,自治區金融局會同自治區科技廳啟動金融顧問工作,首批16名金融顧問正式上崗。他們將為企業在融資和融智方面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成為地方政府的“金融智庫”和企業的“保健醫生”。


      “由于新項目一直處于建設期,固定資產投資大,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內蒙古源宏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森說,多虧了金融顧問的牽線搭橋,使我們短時間內獲得1億元的貸款。


      下一步,自治區科技廳將推進“科技企業特派員”與“金融顧問”的精準對接、協作配合,共同為科技型企業“傳經送寶”,切實打通科技金融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記者 及慶玲)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