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農牧民種“太陽” 喜分“陽光紅利”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09





      “我們牧民就喜歡這樣的晴天,只要有陽光,我們就有收入。”春光明媚,鄂托克前旗城川鎮糜地梁嘎查(嘎查相當于村)光伏電站管護員刀格圖像往常一樣來查看設備,小心翼翼地把光伏板上的灰塵擦去。


      鄂托克前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地處蒙陜寧三省區交界,南隔長城與陜西搭界,西臨黃河與寧夏相望。


      連日來,糜地梁嘎查閑置土地上,一排排整齊錚亮的光伏板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


      靠太陽饋贈就能賺錢?這樣的生活,對于糜地梁嘎查的村民們來說,以前想都不敢想。


      糜地梁嘎查黨支部書記賀文濤告訴記者,過去嘎查集體經濟薄弱,鄉村振興后勁不足。如何實現嘎查集體穩定增收,成為擺在黨支部面前的一件大事。


      為探尋“出路”,2021年,糜地梁嘎查利用集體閑置建設用地資源和光照充足、電網接入條件較成熟等優勢,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嘎查受益”的運作機制,整合鄉村振興資金、嘎查集體經濟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和企業自籌等共籌集資金2500萬元,建設了一座占地210畝的5兆瓦光伏電站。


      “5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以為嘎查集體經濟帶來固定分紅20萬元,連續分紅25年,還能提供30余個就業崗位,吸納嘎查農牧民就地務工,實現嘎查集體和農牧民雙增收的目標。”賀文濤說。


      一排排小小的光伏板,串組成一大片電池組件,享受著陽光的沐浴,成為嘎查集體經濟蓄積財富的補給站。


      “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我們這光照強度大,日平均光照時間能達到10個小時以上,這樣發電量就多。”賀文濤說,有了好的資源條件,就能利用光伏發電來為農牧民謀利。


      草原里種“太陽”,農牧民喜添“陽光收入”。2022年,光伏電站從建成并網發電至今,產生經濟效益110余萬元,激活了村級集體經濟的“一池春水”。


      賀文濤介紹,通過建設光伏電站,不僅使村委閑置資源轉化為資源優勢、盤活了集體資產,而且也為嘎查集體經濟增加了收入。“同時,光伏項目受益期可達25年,實現了一次性投入、長期穩定獲得收益的目標。”


      光伏電站的建成使用,為嘎查有勞動能力的生活困難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巴音恩克就是受益者之一。


      巴音恩克夫妻倆的身體都不好,并且妻子還患有精神疾病,經常吃藥。光伏電站建成后,巴音恩克通過公益性崗位當上了電站環境保護協管員,每年有固定的工資收入,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


      “每年發電能賺到18000元,對我們家庭困難的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我還能照顧妻子。”這份陽光收益,照得巴音恩克心里美滋滋的。


      截至目前,光伏電站共吸納8名低收入人員成為光伏管護員,負責光伏電板清洗、雜草雜木清理、環境衛生清理等工作,實現當地村民再就業。


      嘎查集體經濟腰包鼓了,村干部干事的勁兒也足了。光伏項目不僅為嘎查帶來了穩定持續可觀的收益,也解決了嘎查“無錢辦事”的難題。


      賀文濤告訴記者,嘎查每年投入2萬元,推進村規民約和積分制管理。村民可以根據自己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積分,可以在嘎查的“紅色超市”兌換生活日用品,可以在糜地梁紅色影院觀看紅色電影,也可以在同心書屋學習種養殖技術。


      “推動正向獎勵機制的形成,撬動嘎查鄉風文明蓬勃發展,使‘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縱深推進。”賀文濤說。


      集體資金的使用,除了慰問生活困難戶、殘疾戶、大病戶,糜地梁嘎查今年還準備專門拿出10萬元,給60周歲以上老年人繳納大病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為困難大學生提供資助。


      如今,放眼望去,陽光灑在一排排光伏板上,像一片片藍色的海洋,散著陣陣光芒。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文明嘎查和自治區鄉村振興示范嘎查的糜地梁,正在靜悄悄地收獲陽光的饋贈。


      光伏項目作為新型綠色清潔能源,既增加了村集體和農牧民的收入,也有效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既有金山銀山,也保護了綠水青山,讓草原農牧民盡享‘陽光紅利’,一舉多得。”賀文濤說。


      轉自:中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