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季節,內蒙古草原各地風調雨順、水草豐美、五畜興旺,農牧業增產形勢良好,農村牧區到處呈現一派醉人的豐收圖景。據悉,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超過1億畝,牲畜存欄量將繼續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糧食、乳、肉和羊絨產量保持穩中有增態勢。秋天的內蒙古草原不再像夏季般翠綠,微微泛黃的草和陣陣吹來的涼風讓遼闊的草原略顯凄涼。然而與草原秋季蕭條的景色不同,生活在這里的牧民生活充滿著“春的希望”。
一場淅淅瀝瀝的秋雨后,在帶著寒意的秋風中,45歲的蒙古族牧民布赫朝魯正在修理打草機械,為即將到來的草原打草季做準備。今年雨水好,再加上實施禁牧等草原保護政策,草長得格外好。想到今秋他家草場打下的草足夠自家牲畜過冬,不再像往年一樣得花費大筆錢從外地購買飼草料,這位老牧民高興得合不攏嘴。
“去年,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啟動,我家千余畝草場今后每年都能拿到1.2萬元的禁牧補貼,而且還能舍飼圈養牛羊,也就是說現在牧民拿著國家的補貼在放羊,這種政策前所未有。”一輩子生活在內蒙古太仆寺旗貢寶拉格蘇木毛敦廟嘎查的布赫朝魯激動地說。
內蒙古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畜牧業基地,擁有天然草原13.2億畝,覆蓋全區74.4%的土地,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從2010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36億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8個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其中,國家每年投入到內蒙古實施補獎機制的資金就達40.4億元,涵蓋了內蒙古所有牧區。
自2011年起,內蒙古10.2億畝草原實施了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其中,生態脆弱的4.04億畝草原實施階段性禁牧,其余6.16億畝草原實施草畜平衡政策。截至今年5月底,34.4億元補助獎勵資金已通過一卡通發放到戶,143萬戶牧民從中受益。
有了各級政府和草原牧民的努力,一度退化嚴重的內蒙古草原生態逐漸開始恢復。來自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的數據顯示:近3年內蒙古草原植被覆蓋度為39%左右,與本世紀初相比提高了9個百分點,草原生態持續退化的趨勢得到緩解,項目區生態逐步好轉。
內蒙古通遼市那仁嘎查(村)新建成的綜合文體活動室(8月9日攝)。位于科爾沁大草原上的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的那仁嘎查(村),是一個以蒙古族居民為主的村莊。近年來,那仁嘎查(村)開展了民族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先后進行了村莊道路硬化、村民文化室建設、村民活動廣場建設、村容村貌美化工程、村民家庭衛生改善工程等項目。2011至2012年,該村先后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文明村鎮、基層黨組織建設示范點。 新華社記者趙婷婷攝
草原生態的好轉在城市人們的生活中也得到體現。對于生活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的其其格來說,這幾年,衣柜里淺色的春裝逐年增多,口罩、墨鏡、紗巾等春季“防沙”必需品用到的場合逐年減少。
這位32歲女性生活中的這一變化,反映在官方的數據里:她生活的錫林郭勒盟沙塵暴天數上世紀50年代年均6天,到2000年增加到年均20多天,再到近兩年又減少至年均7-8天。
在草原上,雖然國家發放的生態保護補貼足夠維持日常生活,但牧民們并沒有“坐吃山空”。在政府引導和自己的探索下,很多牧民都在利用生態補貼款,嘗試一些新事物,讓生活更美好。
和草原上其他牧戶一樣,布赫朝魯家去年底就領上了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以來的頭筆補獎資金1.2萬元,但這筆錢始終沒舍得花。他說:“因為我們保護草原,國家才給這筆錢,所以我想把它用在恢復草原生態上。”
思前想后一冬天后,布赫朝魯終于選了一條既能致富、又不破壞草原的發展方式--育肥牛羊。但個人能力和資金有限,他又說服三個鄰居一起拿出國家發的補獎資金,建立牛羊育肥合作社,共同致富。
對于未來的生活,布赫朝魯充滿希望。他說:“這兩年牛羊肉市場行情不錯,再加上這個地方離北京、呼和浩特近,我們的育肥合作社效益應該不錯。”
牧民們嘗試的方法,也是政府在努力的方向。據了解,到“十二五”末,內蒙古牧區將通過實施百萬肉牛、千萬肉羊高產創建工程,增加牛羊肉產量17萬噸左右,牧民年平均收入增長12%。
祖祖輩輩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們盼望著:經過國家大力保護治理,家鄉的草原會恢復到幾十年前美麗的樣子,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們會過上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
來源: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