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個工業集中區和重點工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項目布局、資源配置、投資、財稅、土地、環保、人才等23條政策鼎力相助,我區沿黃沿線7個盟市的39個旗縣市區打破行政邊界,正在進行著一場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的轉型實踐。
從空中俯瞰這樣一幅圖景,甚至可以用“壯觀”兩個字來形容——沿著“幾”字形的黃河和京藏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的近25萬平方公里區域內,內蒙古39個旗縣市區正在往一起“擠”,車流、物流、人流喧騰出的紅火場面下,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共享、飛地經濟……這些灼熱的詞匯躍動其間。這塊土地正上演著一場從內涵到外延的轉型大劇。
自治區沿黃沿線經濟帶戰略實施以來,區域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中區已初具規模,一大批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沿黃沿線經濟帶的雛形
已經形成,其產業支撐、項目吸納、投資拉動、就業帶動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顯現,成為自治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打破界限轉型發展
2010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正式提出以呼包鄂為核心構建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隨后,沿黃沿線7個盟市打破行政邊界,開始了一場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的轉型規劃。
這是自治區統籌西部盟市協調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開啟了經濟發展新思路的點睛之舉、扛鼎力作。
自治區規劃的沿黃沿線經濟帶,包括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和阿拉善盟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的39個旗縣市區,位于全國“兩橫兩縱”城市化戰略格局包昆縱軸的北端,是國家“呼包鄂榆”重點開發區域和
“呼包銀”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土面積占全區的21%,人口占全區的42%,地區生產總值目前已占到全區的62%。
張祺博士,AECOM中國區經濟戰略規劃區域總監,擁有10多年國內外從業經驗,曾經主持完成了河北曹妃甸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北京市門頭溝發展戰略規劃及成都市新都田園城市發展規劃等不同尺度的重點規劃項目。2011年他全面主持完成了內蒙古沿黃沿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詳細規劃2011-2020,并持續參與和跟蹤該區域的發展。他認為,資源是內蒙古發展的基礎,也是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沿黃沿線產業帶要改變的是利用資源的方式。在改變粗放型利用的過程中,從產業發展的規律和特性著手,延伸產業鏈,扶植高附加值、低污染、投入少產出高的行業,以能源為紐帶,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構建產業集群,實現能源與資源優勢的高效組合,達到循環發展和綜合利用的目的,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根據《內蒙古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2010N2020》,自治區充分發揮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的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打破地區分割,加強資源要素整合,在沿黃沿線集中布局以能源、化工、農畜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優勢特色產業為主的工業園區,最終形成一批在國內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規模化大型基地,逐步解決工業布局分散、產業結構單一問題,提高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水平,提升區域整體競爭能力,培育自治區重要的增長極。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沿黃沿線經濟帶規劃“出爐”后,自治區和西部7盟市均成立了沿黃沿線產業規劃協調領導小組,跨盟市集中區也建立了協調管理機制,明確了牽頭的盟市,建立起工作聯系制度和沿黃沿線工作情況調度通報制度,按月通報工作情況及重點園區項目建設情況。
自治區政府出臺《規劃》后,大部分園區都完成了產業發展規劃及準入標準的編制或修訂。巴彥淖爾市在完善園區規劃的同時突出產業特色,沿黃沿線4個重點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目前已通過自治區評審,正在修訂中;阿拉善盟已編制上報了《內蒙古阿拉善經濟開發區重點產業發展規劃》。
為進一步促進園區向沿黃沿線集中,自治區在西部經濟區域50個旗縣市區共71個工業園區中,重點推動22個工業集中區和重點工業園區建設,把他們作為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項目布局、資源配置、投資、財稅、土地、環保、人才等方面出臺了23條政策,使黃河沿線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競爭、互補競爭的產業格局。
目前,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能源項目成為各大工業園區的新貴。規劃實施中,各園區將圍繞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完善園區領導組織機構、規程機制以及園區管理體制,建立工作調度和督察制度,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同城化,推動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生態攻堅、協同發展。
穩步推進前景良好
據自治區沿黃沿線規劃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沿黃沿線經濟帶投資億元以上的209個續建項目復工199個,完成投資665億元;170個計劃新開工項目開工131個,完成投資256億元。此外,云計算、新材料、裝備制造等一批非資源型產業項目陸續落地開工。
今年是實施沿黃沿線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自治區將著力點放在了推進沿黃沿線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上,以提高區域整體競爭能力。
在推進沿黃沿線產業布局調整方面,今年自治區進一步強化了規劃約束。按照沿黃沿線詳細規劃確定的產業發展方向和導入準則,對各重點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及準入標準進行審查批復,規范各重點園區的項目引進和建設。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要求,嚴把項目準入關,重大建設項目原則上要布局在22個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區。對于不符合產業布局、發展方向及準入標準的項目不予核準、備案和配置資源,不予批準建設項目用地、水資源論證和環評報告,不予享受投資、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等優惠政策。
在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將重點推動資源型產業延伸升級,適度控制煤炭開發規模,加快推進煤炭產業向下延伸,抓好中天合創300萬噸二甲醚、鄂爾多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示范項目建設,支持甲醇生產企業向烯烴、芳烴、工程塑料項目等下游產品延伸。加快包鋼500萬噸稀土鋼及板材生產線、鋁后加工等項目建設,推進鋼鐵、有色產業延伸升級。積極爭取國家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等資金支持,推動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升級項目建設,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同時,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規劃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加快實施自治區云計算產業發展規劃,推動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云計算數據中心及一批云服務平臺項目落地建設。研究制定自治區加快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服務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提高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推動工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促進生產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
在推進沿黃沿線跨區域合作共建方面,一方面要推動盟市間合作共建,推動形成幾個產業特色鮮明、管理機制完善、
競爭優勢明顯的跨地區大型產業園區。另一方面,要推動跨省區合作,跟蹤落實自治區與各省市簽署的合作協議,盡快推動項目落地。積極引進國際國內其他地區和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或發展“飛地經濟”。
從今年起,國家連續5年每年安排8億元資金用于以呼包鄂為核心的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建設,重點支持重大產業項目、園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獎勵優秀園區。
新的板塊經濟體形成和經濟功能區互動將成為一種主流,也將影響城市群、大都市和城鎮群的重新定位和分工構建。在這種情況下,整合與協同已成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途徑。
我們可以預見,隨著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建設規劃的進一步推進,通過利用空間規劃手段促進和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引導產業升級更替,統籌發展,必將開啟全區經濟發展的嶄新局面。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