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三生”統一,下好綠富同興“先手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26





      “上半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10971億元,同比增長7.3%。”2023年上半年,內蒙古經濟發展成績單亮眼。


      這是全區大抓發展、加快發展成效的體現,也是全區上下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突破。


      一直以來,內蒙古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新路子砥礪前進,走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繪就了以綠為底、綠富同興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綠色為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暑期,位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態綠帶上的網紅村惱包村更紅火了。一波接一波區內外游客到此打卡,大街小巷游人如織。


      就在十幾年前,惱包村還是貧困村。2012年,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啟動,先后關停取締污染企業292家,打造了烏素圖森林公園、哈拉沁沙坑公園、蒙草百草園、敕勒川草原等多處重要生態基地,在大青山腳下形成了一條城市“生態綠帶”。從此,青城更傾城,青山變金山。包括惱包村在內世代靠天吃飯的村莊,乘著大青山前坡生態治理的東風,打造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閑度假區,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鋪展出一幅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的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事實證明,綠色始終是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沒有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就無從談起,生態的“含綠量”決定著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


      堅持以綠為底,內蒙古千方百計保生態。持續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質量提質增效;連續實施3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每年有4億畝草原得到休養生息;持之以恒推進防沙治沙,四大沙漠、四大沙地鎖邊治理,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


      “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不能再重演,吃子孫飯的老路子不能再走。”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一場發展方式轉型的深刻變革在內蒙古持續展開。


      全區各地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紅線內不搞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開發,不建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資源承受能力的項目;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將污染企業拒之門外,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堅決停批、停建;堅決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大重點行業、領域綠色化改造力度,大力引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理念到行動,從全方位保護到從源頭上杜絕,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內蒙古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2023年上半年,全區環境空氣質量、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均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以生態之優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更強。


      綠富同興,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奔赴”


      2023年初,《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生態空間綠色核算與碳中和研究》出版。研究顯示,呼倫貝爾市生態空間生態產品總價值量為每年1.23萬億元,2020年全市森林全口徑碳匯量為1203.65萬噸,相當于中和了2019年自治區碳排放量的6.40%。


      6月28日,內蒙古首單草原碳匯期貨式交易成功落地興安盟。由興安盟水務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環保橋(上海)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簽訂科右前旗和扎賚特旗草原碳匯項目核證碳單位預購買協議,項目涉及約64萬畝草原,首批交易金額90萬元。


      綠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寶庫,蘊藏著無窮的價值。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濕地、大沙漠是內蒙古的特色和優勢。


      “不能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優質的生態產品,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


      在茫茫沙海,從防沙治沙到合理用沙,一條條產業鏈將“死亡之海”變成“希望之海”。


      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當地政府與企業、農牧民攜手努力,將大片沙漠變成綠洲,同步構建起特色農牧業、生物碳基復合肥加工、藥材種植加工和沙漠光伏、生態旅游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化體系,實現了沙漠增綠、企業增效、地方興業、百姓增收。


      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市,通過政府支持、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廣泛參與,培育發展了沙生植物種植與開發利用、特種藥用植物種植與加工經營、沙區特種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沙漠景觀旅游等沙產業,并形成了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逆向拉動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人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發展路子。


      在廣袤林海草原,從造林護草到林下“掘金”,一條條產業鏈將林草資源變成綠色“聚寶盆”。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及森工集團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通過發展林藥、林菌、林畜等多種林下經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上生態產業化發展新路子。2022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下經濟實現產值4.6億元,帶動9000余人就業增收。


      通遼市開魯縣利用羊草在荒漠化草原修復、毒害草治理、飼用價值高等方面的優勢,打造了羊草小鎮,探索完善“企業+”多元合作模式,吸引近30家企業入駐小鎮發展羊草產業,形成了集育種、繁殖、推廣為一體的產業聯合體,培育出“生態+產業”的循環發展模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綠水青山不會自己變成金山銀山。政府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擴大產業規模;龍頭企業帶動形成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牧民增收;合作社抱團發展,壯大產業優勢;品牌培育增強生態產品附加值……這是在漫長的生態建設歲月中,智慧勤勞的內蒙古人民不斷探索出的“點綠成金”的經驗和本領。


      生態有價,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破題解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核心要義就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盡管內蒙古生態產業取得長足發展,但“大資源、小產業”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如何進一步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破題解題?


      “需要從上至下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觀念、技術、制度等阻隔,在充分挖掘生態產品價值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目前,內蒙古正在努力探索突破。”自治區林草局監督專員敖東說。


      體制機制是保障。2022年底,內蒙古出臺《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明確從建立生態產品監測和價值核算機制、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構建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等方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及實現路徑。


      生態產品的價值,包括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如何給綠水青山“定價”成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基礎和關鍵。前不久,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價值核算方法研究成果順利通過專家驗收,使生態資源成為可量化的產品邁出關鍵一步。


      “做大做強林草產業鏈,一手抓‘為養而種’,大力發展飼草業,穩定優質飼草種植規模,培育壯大羊草產業;一手抓‘生態惠牧’,大力發展生態草業,讓廣袤的草原沙地變成‘聚寶盆’‘碳匯庫’。充分發掘林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果、花、菜、菌、藥等特色產業和特種養殖業,讓綠色林海成為老百姓的‘果籃子’‘花籃子’‘菜籃子’‘藥籃子’。”2023年自治區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生態產業化目標。


      敖東介紹,圍繞這個目標,內蒙古正大力發展果、菌、藥等特色林產業,著力推動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糧油、林草中藥材4個優勢產業,計劃年內4個優勢產業總產值、產量分別達到100億元和45萬噸,全區林產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草產業,助力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全區生態草產業總產值達到320億元以上。


      好山好水有“好價”,綠水青山正成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記者 霍曉慶)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