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鳥為鄰。這樣的田園詩意,凝聚著烏海市海南區居民對綠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夏日還未走遠,烏海市海南區萬物繁茂,城區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如詩如畫、美不勝收;三十二公里礦區,花草的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更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呼珠不沁希勒礦區依山而建的房屋、窯體、構筑物等已經全部拆除,深坑被安全填埋、覆土,治理初見成效;烏海市海南產業園內,道路維修改造正在有序進行,園區補栽綠化約6萬平方米,“橋洞文化”逐步擴展……從詩畫里走出的海南區,天藍地綠水清是城區的底色,環境優美宜居是發展的底氣。
在內蒙古榕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廠區內,有許多有毒氣體泄漏報警裝置,它能快速監測到有毒氣體泄漏點,以便企業進行精準治理。
像這樣的煤焦化企業,設備管道連接點多達幾十萬個。那些看不見的有毒氣體、油氣一旦泄漏,就會在大氣中轉化為臭氧等污染物。PM2.5濃度大幅下降后,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就是臭氧,而臭氧很多是由企業無組織排放產生的。
烏海市生態環境局海南分局局長馬海飛表示:“過去我們主要關注像煙囪排放這樣的有組織排放,類似于管道泄漏和加油站、干洗店等場所的無組織排放,面廣量大,但難以發現,這也是我們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
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到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從PM2.5的治理到臭氧的治理,從煙囪排放監控到無組織污染物排放監控……一系列舉措不斷推進,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削減,海南區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以前,焦化廠產生的灰塵特別大,一出門就灰頭土臉的。現在環境治理了,我家附近建了公園,廠區周邊道路硬化了,還有許多花草,我們在路上騎行,心情也豁然開朗了。”居民王家明表示。
今年以來,烏海市海南區城區和產業園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持續增加,PM2.5濃度和臭氧濃度均有下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進。
“幾年前,海南區的空氣質量可不是現在這樣。由于海南城區在甘德爾山、駱駝山和呼珠不沁希勒三山的‘谷底’,特殊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擴散,在秋冬季逆溫效應下容易形成靜風天氣。同時,山、谷與其附近空氣之間的熱力差異形成了“山谷風”現象,夜間氣流從山坡向谷地匯聚(即“山風”),這也是海南區夜間環境空氣持續污染的一個主要原因。其次,2019年至2021年,海南城區東南側、東側和東北側進行礦區連片治理,從西向東改變了氣候,阻擋了空氣水平流動,隨著開采的推進,礦區渣山高度持續增加,已經超過了原有山脈高度,改變了風速和風向,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這是空氣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馬海飛表示。
近年來,烏海市生態環境局海南分局認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著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系統推進生態環境“七治”工作,出臺了《“七治”工作標準》和《日常調度考核細則》,制定并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異味”相關方案,全力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今年以來,烏海市海南區按照計劃開展大氣治理項目23個,目前已完工3個,在建20個,推進白灰、玻璃、電石3個行業35戶企業特別排放限值提標改造工程;按照“六個百分百”要求,對全區12個(停工2個,在建10個)建設工地進行常態化監管,開展專項巡查57次;持續推進冬季清潔供暖改造,繼續按照改造計劃完成賽汗烏素村、曙光村及渡口村共1033戶目標任務,目前已申請自治區清潔改造專項資金755萬元,預計12月底前完成改造;積極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力爭年底前全面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5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建立工業園區揮發性有機物和異味治理問題排查整改臺賬,梳理園區內16家重點企業,共排查問題41個,其中37個已完成整改,剩余4個正在有序推進整改工作,全區16家重點企業均已安裝揮發性有機物在線監控設施并聯網。
烏海市生態環境局海南分局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印發了《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完成入河排污口資料整合、無人機航測及人工排查工作,每月對入河排污口進行巡查,對已登記的2個入河排污口(烏珠林溝和雀爾溝)開展監測,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檔”,因地制宜開展農區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累計建成農區污水處理設施534套。
建設城湖相融、綠水相依、文景相生的生態綠城,是全區人民的美好期待,更是海南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海南”建設的堅定目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加讓人欣喜的變化將會在這里出現,生態優美、宜居宜游的海南區將變得更加秀美壯麗。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