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固陽縣:鄉村振興“藥”有良方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8-30





      初秋時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11萬余畝黃芪長勢正旺。走進陰山腳下的下濕壕鎮黃芪育種基地,淡黃色的黃芪小花開得漫山遍野,山風吹過,清甜花香撲鼻而來。


      固陽縣地處海拔2000多米的陰山北麓,年均氣溫低、降水少,農作物廣種薄收。不過,獨特的高原地貌和涼爽氣候,恰好適宜黃芪生長,這里是蒙古黃芪的傳統產地,采集種植黃芪的歷史悠久,有“正北黃芪之鄉”的稱號。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大發展,固陽縣聚力發展黃芪產業,從育種技術、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等方面入手,推動小藥材向大產業轉變,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


      站在下濕壕鎮黃芪育種基地,一排排的育苗田界限分明,地頭還立著“身份證”。“這19塊試驗田,按照施肥的比例和播種季節的不同進行分區。在專家的指導下,通過不同的試驗田,探索最科學合理的黃芪種植方式。”下濕壕鎮人大主席呂曉峰說,當地農民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種植黃芪,但多年來一直未能在輪茬和育種上取得突破。2022年,固陽縣依托財政扶持資金建立黃芪育種基地,在中國中藥科學院中醫研究所的指導下,試點以科學方法種植黃芪,力破傳統種植的瓶頸。


      憑借科學種植模式,固陽縣的黃芪種植面積快速擴大,從去年的6萬余畝擴大至11萬畝,種植合作社和農戶也從原來的500多家增加到1200多家,走出一條規模化種植的新路子。


      在固陽縣道地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晾曬場上的黃芪垛散發著中藥材獨有的清香,一捆捆打包好的黃芪等待裝車,將被送往全國各地。合作社負責人范文宏介紹,合作社每年會和種植戶簽訂標準化種植訂單,提供種苗和有機肥,并按照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規程系列團體標準進行監管,吸引了多家國內知名藥企。在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下,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標準化種植。


      與此同時,黃芪就地加工也大量興起。在下濕壕鎮前白菜村的中藥材切片車間,機器轟鳴聲中,一根根黃芪正被處理成橢圓形切片。“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運作方式,1公斤黃芪能賣到100元,經濟效益大大提升。”村支書王劍峰說。


      走進固陽縣農牧業產業園區,多家黃芪深加工企業已經入駐,現代化廠房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固陽縣委書記姚俊杰表示,黃芪是當地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固陽縣將立足高端綠色有機黃芪加工基地,推動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傳統藥材,并引進片劑、粉劑、膠囊、口服液等精深加工企業,力爭“十四五”末全縣黃芪產值達到20億元。(記者 安路蒙)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