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玉米地里好“豐”景 農戶收獲好“錢”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9-20





    金秋九月,玉米飄香。這幾天,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的玉米進入收獲期,田間地頭處處呈現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在林西縣新林鎮的新合村6000畝玉米種植基地里,一臺臺大型玉米收割機在田野間“高歌猛進”,摘穗、剝皮、裝倉、秸稈粉碎,一氣呵成。“我家種了50多畝地青貯玉米,預計能收獲青貯飼料150噸左右,不僅能養活家里的10多頭牛,還能賣出去兩萬多元。”新合村村民胡玉祥說。


      依托資源稟賦和優勢條件,該村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除了發展種植業外,還積極發展養殖業。多年來,當地村民們“以種代養、以養促種”,形成了綠色種養循環的農業模式,實現多渠道增收。


      除了青貯玉米,該村的1850畝甜玉米也迎來了大豐收。走在郁郁蔥蔥的玉米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桿上結著顆粒飽滿的玉米棒子,微風掠過時,彌漫著玉米的清香,農戶們穿行在田壟間,動作嫻熟地把個頭飽滿的玉米棒子采摘下來,分揀、裝車、上秤,現場一派喜人景象。


      “我們種植的甜玉米屬于訂單種植,每斤0.58元,預計平均畝產能達到2.5噸,玉米棒收割完后的秸稈又是優質的青貯飼料,足夠家里的牛吃了。”種植戶馬維民說。為了確保質量賣出好價錢,村民們嚴格挑揀,把不飽滿、有蟲口、棒根不夠長的不合格玉米棒逐個挑選出來。


      “我們與內蒙古伊利集團簽訂了收購合同,種植1100畝全株玉米,預計每畝產3噸左右,這樣每畝凈收入能達到460元,收成遠遠超出往年。”新合村黨總支書記吳子霞說道。


      新合村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有機統一,以村黨支部引領,種植大戶引種的發展模式,與種子公司簽訂訂單,實現“產供銷”無縫對接,逐步推進玉米種植產業在新合村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讓村集體“腰包”鼓起來,村民“紅利”多起來。僅玉米種植這一項,已連續兩年為新合村村集體創收8.8萬元以上。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