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彥淖爾市728.17萬畝農田受災 設施陳舊造成排水不暢


    時間:2012-07-03





                    村民正在用買來的水泵往農田外排水

      6月25日23時至28日11時,巴彥淖爾市普降大到暴雨。截至7月1日18時,巴彥淖爾市共有7個旗縣區及農墾局、47個蘇木鎮辦事處、15個農牧場、458個嘎查村居委會受災,受災人口72.61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28.17萬畝,其中成災面積592.36萬畝,絕收面積195.72萬畝,農業損失達50.55億元,這次災害實屬巴彥淖爾史上罕見。

      天災背后,農田排水系統老化、破損成為受災情況如此嚴重的主要原因。據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副局長陳海清介紹:“河套灌區的水利工程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這次洪災直接暴露出巴彥淖爾市水利設施建設滯后,灌排工程配套不完善的問題。”

      排水設施無法有效排水

      巴彥淖爾市排水系統現有總排干溝一條,干溝12條,分干溝60條,支溝336條,斗溝1157條。在整個排水系統中起基礎作用的斗溝及支溝的溝道完好率僅為39.2%。大多數支溝和斗溝淤積、塌坡、雜草叢生,甚至個別地方的排水溝道被填平用于復墾或種樹。這樣的溝道狀況直接導致大多數農田沒有排水渠道,農作物因浸泡時間過長而死亡。

      此外,灌區74.74%揚水站處于帶病運行。其中39.8%屬于老化工程,均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泵站附屬設施配套不完善,年久失修老化破損嚴重,致使泵站整體效率明顯下降;尾水口淤堵,無法清淤,冀墻傾斜、坍塌、涵管壓損,也造成排水不暢。加之溝道淤積,多個地區的揚水站已經被農田無法排出的積水沖壞。以新華鎮建國村四七組的揚水站為例,旁邊的四排干溝水位已經高出最高承受水位2.18米,農田里的水排不進溝渠,這個小型的揚水站已經被沖得不成樣子。

                           被沖毀的揚水站

      目前,整個灌區只配套了315萬畝農田工程,還有500多萬畝農田工程配套程度低,相當一部分工程超過規定使用年限,運行能力和灌溉排澇能力薄弱。

      防患于未然不是一句空話

      據統計,此次降水創巴彥淖爾市58年以來的歷史記錄。多年的少雨天氣致使河套灌區灌排設施嚴重不均衡,只重灌不重排的建設傾斜以及排水設施建設資金的缺乏使已經明顯不能勝任的排水系統多年來無人問津。防患于未然的教訓被拋之腦后。

      目前,只有加快排水暢通工程建設才是預防二次災害發生的根本對策。據巴彥淖爾市已經編制完成的灌區排水工程可研報告,估算需投資34.7億元加強建設,主要包括溝道清淤、塌坡治理和建筑物配套,以盡快解決河套灌區灌溉配套的問題。

      此外,進一步加大對河套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及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也十分必要。例如在小型農田重點縣、鞏固退更還林基本口糧田項目、自治區“四個千萬畝”等項目上給予巴彥淖爾市一定傾斜。

      來源: 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