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前西艾力村的一塊玉米地里,大型籽粒收割機來回穿梭,將金黃飽滿的玉米粒裝進運糧車。“今年我們千畝方玉米畝產達到了1246公斤,萬畝片達到了1183公斤。在春旱、夏季多云寡照的情況下能達到這個水平,還是科學種植起了大作用。”通遼市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忠臣說。
馬忠臣是通遼市“種地圈”中的名人,2021年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說起通過科學種植模式來提高玉米單產,他如數家珍:“選用密植品種,每畝達到6300株以上;導航播種,確保株距整齊劃一;滴灌水肥一體化,既節水又省肥……”
通遼市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1.2萬畝玉米已經收割過半。“我們從種到收全部是機械化作業,籽粒收割機直接脫粒。一是密植品種適合籽粒收割,二是收割后直接運到糧庫烘干,減少了脫粒環節。”馬忠臣說。
在科技上的“精準投入”,得到的是“過硬技術”,換來的就是“增產豐收”。
在科爾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鎮車家子嘎查,8700畝玉米已經全部收獲,單產最高達到了1850斤。“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嘎查黨支部書記陳胡日查說,“我們這都是鹽堿地,老百姓叫‘云彩地’,在3年前單產也就是1100斤。”
科爾沁左翼中旗位于西遼河平原區,蘇打鹽堿化耕地面積達193.7萬畝,分布廣泛。這些耕地,土壤鹽分重、堿化度高、肥力低,農作物保苗難、生長慢、產量低。
2020年,科爾沁左翼中旗聯合國內有關科研單位實施“2萬畝蘇打鹽堿化耕地改良工程”,車家子嘎查有8300畝耕地列入其中。3年來,經過工程、農藝、生物、化學等綜合改良手段,車家子嘎查的鹽堿地重獲新生。
“經過改良,單產有了明顯提升。除此之外,我們還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適度密植、規模化經營等做法提高單產。”腰林毛都鎮黨委書記武德樂夫說,“現如今,車家子嘎查8700畝耕地全部是高標準農田。種植戶將土地托管給專業的種植合作社,小田變大田,更利于提升產量,也解放了勞動力。”-----
豐收的不只有玉米,還有水稻。在科爾沁左翼后旗金寶屯鎮,10萬畝水稻正有條不紊地收獲進倉。53歲的靳連喜是套布海村的水稻種植戶,今年他種了100畝水稻,已經收了60多畝。“一畝地平均1500斤,最高是1710斤,現在稻子價格在上漲,我得加快進度,盡快出手。”
今年夏季,科爾沁左翼后旗多個鄉鎮遭遇洪澇災害。“我們這是澇災多發地區,今年夏天那場雨下了一星期,幸虧春天就疏通了主要排干渠,洪水下泄順利,水稻影響不大。”套布海村黨支部書記劉樹山說,“今年能有這樣的收成,不容易。”
記者從通遼市農牧局了解到,今年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2030.58萬畝。截至10月16日,已完成秋糧收獲面積1553.4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60.4萬畝。其中,玉米已收1384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76.6萬畝;水稻已收20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2.4萬畝;預計10月末完成秋糧收獲。(記者 連振)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