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呼倫貝爾“五區建設”造就美麗發展


    時間:2012-06-19






      “工業抓園區、農牧業抓項目區、生態抓沙區、城建抓棚戶區、旅游抓景區”,呼倫貝爾把“高深”的發展理念具化為操作性極強的方案,讓“五區建設”成為呼倫貝爾市美麗發展的有力支撐。

      吹響集結號,發展為美麗

      2011年,呼倫貝爾工業經濟增速連續8個月位列全區第一。這一年,呼倫貝爾市減排完成情況綜合排名全區第一。二者相互呼應,印證著呼倫貝爾工業經濟的“美麗”思考。

      對于呼倫貝爾來說,最需要破解的就是發展和保護之間的矛盾,呼倫貝爾的決策者們十分清楚。“工業園區化”,成為發展之路上的必然選擇。

      高效環保、精深加工、循環利用,用最小的資源占用實現最大的效益,本著這樣的宗旨,呼倫貝爾工業園區建設漸入佳境。

      5月10日,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彩旗獵獵,總投資568億元的54個重點項目在這里集中開工。而就在2011年,這個剛剛組建的開發區,在呼倫貝爾市1/2500的土地上,實現了全市近1/5的工業總產值。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呼倫貝爾市建設工業園區的得意之筆,與此同時,各旗縣的工業化進程也在以園區的形式推進。入春以來,呼倫貝爾各地陸續傳來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的喜訊,展示著這片土地澎湃的發展潛力。

      項目向園區集中,引領著呼倫貝爾的新型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呼倫貝爾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4.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7%,實現利潤總額28.2億元,同比增長9.5%。僅近半個月來,呼倫貝爾市就先后與中煤集團、陜西有色集團簽署合作協議,而總投資200億元的同聯集團呼倫貝爾藥業3個項目也順利開工建設。

      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呼倫貝爾守護美麗的“底氣”更足。今年,該市確定了105個重點招商項目,明確提出:凡是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不上,凡是影響群眾利益的項目不上,凡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不上。

      如果說工業抓園區是強市之舉,那么農牧業抓項目區,則是富民之策。

      截至目前,呼倫貝爾市共創建農牧業示范園區、示范帶92個,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29個,水產養殖示范場6個,“平安農機”示范旗2個。通過示范園區建設的引領,有力地改善了全市農牧業生產條件,增強了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牧業抓項目區,加快農牧民增收致富。2011年,呼倫貝爾農牧業再獲豐收,糧食總產量達52.5億公斤,增長4.9%;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652萬頭只,畜群結構進一步優化;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加工企業達到151戶,實現銷售收入211.1億元,增長31.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43元,較上年增長21.4%,實現連續8年較快增長。

      延伸主色調,為美麗添魅力

      綠色,是呼倫貝爾的主色調,也是呼倫貝爾美麗的根基。然而,歷史上形成的呼倫貝爾沙地,卻成為綠色呼倫貝爾的隱憂。

      2009年,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一號公益工程出臺:向沙地宣戰,修復呼倫貝爾的美麗容顏。

      新左旗吉蘇木好利寶圖嘎查牧民畢力格圖是治沙的受益者,也是見證者。自家草場沙化后,畢力格圖一家人帶著牛羊游牧為生。2010年,政府為畢力格圖及同嘎查12戶牧民在沃爾松河畔建起了房子和棚圈,實施生態移民,對沙化草場進行圍封。

      畢力格圖每年都要回到自家草場轉轉,看到沙化的草場又重新泛綠,他滿心歡喜,“不久的將來,我們又可以回到自己的草場放牧了”。

      據統計,2009年至2011年,呼倫貝爾累計投入防沙治沙資金4.72億元,治理沙地面積314多萬畝,保護草場千萬畝。

      大規模的工程治理及禁牧、休牧、輪牧制度的推行,令呼倫貝爾收獲頗豐。據全國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呼倫貝爾沙化土地總面積比2004年縮減了36.4萬畝,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比2004年縮減了8.9萬畝。部分流動、半流動沙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沙區植被蓋度比治理前平均提高15%。這是自有監測史以來,呼倫貝爾沙地沙化土地面積首次出現縮減。

      如果說治沙是為呼倫貝爾的美麗“補妝”,那么景區建設則是為呼倫貝爾的美麗添彩。在原有眾多景區景點基礎上,大手筆建設的呼倫貝爾民族文化園、蒙兀室韋民族文化園、拓跋鮮卑民族文化園、白音哈達景區等四個文化產業園區,將傳統歷史文化與景區風光融為一體,極大地提升了呼倫貝爾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

      與此同時,呼倫貝爾不斷打造精品文化名片,從“吉祥三寶”到“五彩呼倫貝爾”,從《敖魯古雅》到《呼倫貝爾大雪原》,一系列的文化作品享譽世界,更為這片草原增添了迷人魅力。

      在此基礎上,呼倫貝爾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紅春、綠夏、金秋、銀冬的系列活動依托各地景區陸續上演,文化與風光融合,民俗與節慶互動,展示著呼倫貝爾最美麗的風情。

      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呼倫貝爾市接待中外游客210萬人次,同比增長26%;旅游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30%。

      告別“板夾泥”,民生做美麗注解

      告別“板夾泥”平房,住進舒適的樓房,甘河森工公司源江林場退休職工趙鳳友興奮異常。“50平米的樓房只花了2萬元,比市場價便宜了5.5萬,棚戶區改造,讓咱受益了。”

      與趙鳳友有相同感受的人,在呼倫貝爾何止千千萬萬。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呼倫貝爾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為重點工程全力推進。僅在“十一五”期間,就讓12萬余戶困難家庭住房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呼倫貝爾不僅有城鎮、農村、牧區,還有國有林區和墾區,安居工程建設點多面廣,任務繁重。為此,該市先后制定了20多個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文件,制定了優惠政策,并逐步完善住房保障操作程序、操作辦法和管理模式,形成更為健全的住房保障政策法規體系。在建設過程中,健全領導負責機制、監督檢查機制、地企協作機制、資金保障機制,完善和推廣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舊城區治理、房地產開發“四位一體”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模式,讓惠民工程落到實處,讓百姓住上放心房、滿意房。

      2011年,呼倫貝爾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6.2萬多戶,完成投資35.79億元,其中森工和農墾分別開工2.7萬戶和2663戶,林區和墾區職工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

      事實上,不僅僅是住房,呼倫貝爾的各項民生事業都在加緊推進。2011年,呼倫貝爾市用于民生的投入達到114.8億元,占地方財政總支出的45%。

      住樓房,漲工資,拿保險,免學費……一件件民生實事,讓呼倫貝爾人的幸福感不斷增強,也讓呼倫貝爾的美麗更加絢爛!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