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回眸2023”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自治區農牧廳專場。自治區農牧廳有關負責人圍繞全區農牧業農村牧區發展情況進行介紹,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2023年,全區農牧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安排,錨定“闖新路、進中游”目標,全力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具體表現在“五個強”上。
這一年,內蒙古農牧業生產能力越來越強。“糧袋子”裝得滿,糧食生產“二十連豐”,呈面積、總產、單產“三增”的良好態勢。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04億畝,較上年增加49萬畝。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791.6億斤,穩居全國第六。主要糧食作物平均單產較上年增加7.4斤,達到755.5斤/畝,總產、單產增幅均居全國前列。“菜籃子”供得足,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3萬畝,總面積達到234萬畝,為全區提供了550多萬噸蔬菜。“肉盤子”端得穩,持續推進肉牛擴群提質、肉羊穩產增效,肉類產量有望突破300萬噸,牛羊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奶罐子”質量高,伊利、蒙牛闖進全球乳業10強,分別位列第五位和第八位。全區奶牛存欄、奶產量穩居全國首位,奶產業產值有望突破2200億元。
這一年,內蒙古農牧業基礎保障越來越強。“一塊田兩塊地”建得好。全區高標準農田面積已達到5237萬畝,實施了黑土地保護工程50萬畝,保護性耕作1936萬畝,開展鹽堿地改造10萬畝。良種用得好。今年內蒙古啟動了11個育種聯合攻關和13項“揭榜掛帥”工程,牛羊核心育種場數量保持全國首位。創建了9個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馬鈴薯良繁面積、大豆繁種面積分別居全國第1位和第3位。著力提升60個“看禾選種”平臺示范水平,帶動全區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良技推得好。創建了8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遴選810項農牧業科技成果推動轉化應用,創建了50個“政產學研用”科技小院,培育高素質農牧民2.27萬人。
這一年,內蒙古農牧業發展韌性越來越強。新認定自治區龍頭企業149家,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770家。新創建奶業、馬鈴薯2個國家級產業集群,3個國家級現代產業園和8個產業強鎮,創建數量全國第一,全鏈條發展成為產業新動能。在5個旗縣、20個鄉鎮、100個村開展社會化服務集中連片示范行動,帶動全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2400萬畝。在37個牛羊養殖大縣推進獸醫社會化服務,覆蓋全區60%牛羊養殖。在全區30個旗縣推廣“金融副村長”模式,2353名“金融副村長”上崗服務農牧民。在40個產糧大縣開展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金融服務成為助農“生力軍”。實施集體經濟“扶持引領”行動,全區所有嘎查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前三季度,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63元。
這一年,內蒙古農牧業政策支撐越來越強。出臺了《促進耕地高效利用實施方案》等7項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配套出臺了100多個工作方案抓落實。還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促進條例》等4部條例,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法律支撐進一步增強。
這一年,內蒙古農牧業生態發展越來越強。綠色發展成色足,持續推進農業“四控”行動,實施農業統防統治面積5696萬畝、綠色防控面積5567萬畝,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負增長。地膜回收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2%。全面推進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品種節水、結構節水、機制節水“五節”措施,實現農業節水3.73億方,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74,首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綠色品牌叫得響,668個優質特色農畜產品被列入“全國名特優新目錄”,位居全國第一。新認證綠色食品產品319個、產量44.46萬噸,有機農產品342個、產量304.88萬噸,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在97%以上。(韓雪茹)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