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回眸2023”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場——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專場。
2023年,全區人社系統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辦好兩件大事,凝心聚力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城鎮新增就業等28項年度目標均超額完成,社會保險參保擴面等6件“民生實事”圓滿完成。
堅定不移穩定和擴大就業,就業基本盤越來越穩。2023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21.9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109.4%。失業人員再就業13.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7.3萬人、農牧民轉移就業260.1萬人,較上年分別增加2.4萬人、0.4萬人、0.7萬人,“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2.5%。持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工傷和失業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助企紓困政策,兌現政策紅利42億元。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30.4萬人次,103個旗縣區建成零工市場123個。在全國率先提前實施2024年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釋放政策性崗位1萬余個。
多措并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民生安全網越織越密。全區參加基本養老、工傷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達到1747.7萬人、361.8萬人、329.3萬人,較2022年末分別增加53.9萬人、11.9萬人、20.9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50.3萬名困難群眾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做到困難人員參保一個不漏、繳費一個不斷。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和工傷保險待遇并按時足額發放。推行社會保險業務經辦跨區域“同審統辦”改革,全力守護好老百姓的“養老錢”“保命錢”。
千方百計集聚激發人才活力,創新發展動力越來越足。自治區本級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469名,落實科研資金1億元,支持指導各盟市引進人才1.4萬人。新獲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全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動站累計達到69個。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出臺25個系列、56個專業的職稱評審條件。持續下放職稱評審權,高級職稱自主評審單位達到71家。全面實施農牧民職稱評審,讓更多“土專家”“田秀才”脫穎而出。深入實施“技能內蒙古行動”,培育高技能人才5.9萬人,評出特級技師50人、首席技師16人。呼和浩特、包頭兩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被認定為自治區級產業園。積極落實旗縣以下事業單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1.4萬名基層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晉升崗位,1.2萬人聘用到高級專業技術崗位。
全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關系越來越和諧。認定和諧勞動關系單位3301家、工業園區18家,全面推行電子勞動合同應用,簽訂電子勞動合同20.5萬份,服務企業5000余家。培育自治區級金牌調解組織90家、新業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13家,開展“流動仲裁庭”下沉基層活動,調解成功率76.7%、仲裁結案率99.1%,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質效顯著提升。扎實開展貫穿全年的預防整治拖欠農牧民工工資專項行動,農牧民工欠薪案件保持動態清零。
持之以恒加強政風行風建設,群眾滿意度越來越高。創新開展人社干部“手拉手結對聯系基層”等活動,全區1909名人社專員聯系服務企業1.6萬家,及時回應訴求4200余條,幫助企業解決用工7.5萬人。大力推進“網上辦”“掌上辦”“一窗辦”,推出“員工入職”“退休辦理”等6個“一件事一次辦”,企業和群眾辦事越來越便捷。將與群眾密切相關的76項高頻服務事項下沉到嘎查村、社區和157個社銀合作網點,讓群眾不進人社門也能辦好人社事。(張鏵予)
轉自:中工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